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材料一: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I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改革法把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至80.8万,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上涨至3.3%.中等阶级的多数虽然还不掌权,但是获得了选举权。改革前,出现竞争的选区比例最高的是1826年为36%,最低的1812年仅有23%,改革后,最高的1832年为74%,最低的1847年也达到47%.经过改革,政党制度的现代化快速发展,政党的活动范围开始向全国而不再像过去以议会为中心。尽管改革法案对日益壮大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做出了让步,但是土地贵族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即使是时新兴社会阶层的让步,也是竭力限制其影响,使其处于旧统治阶层的控制之下。——摘编自方家、张士昌《迈向大众民主——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探析》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832年议会改革的“民主性”。(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280字左右)
2.单选题- (共60题)
A.陪审法庭拥有监察权 |
B.陪审法庭主导城邦事务 |
C.公民参政权受到限制 |
D.分权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
A.公民不再是雅典城邦的主体 |
B.陪审法庭可随意解释法律 |
C.案件审判有缺乏公正的一面 |
D.保留了原始落后的习惯法 |
A.公民与非公民无区别 |
B.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
C.外国人获得司法保障 |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A.实行总统制 |
B.确立三权分立 |
C.实行司法独立 |
D.建立联邦制 |
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 |
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
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 |
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
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 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 |
A.中国代表出于个人立场拒签和约 |
B.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根源 |
C.表明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日益觉醒 |
D.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

A.全国各地的根据地日益的扩大 |
B.根据地重视土地革命与经济建设 |
C.革命斗争受到国际共运的影响 |
D.当时革命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
A.西洋商品较多涌入上海市场 |
B.民族资本涉业范围十分广泛 |
C.近代广告业由此开始并发展 |
D.国人饮食习惯发生深刻改变 |
A.复兴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
B.高举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体现了革命派的斗争策略 |
A.农民协会是工农苏维埃政权 |
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由此开辟 |
C.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化 |
D.实现了广大农民的当家作主 |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
A.香港问题开始得到解决 |
B.“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
C.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
D.香港回归已进入实施阶段 |

A.促进了《共同纲领》的制定 |
B.体现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的特点 |
C.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
D.表明全国人大召开的时机日益成熟 |
A.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 |
B.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
C.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 |
D.注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 |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1949年新政协《共同纲领》 |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 |
B.使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
D.确立的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
A.中美关系改善迎来有利时机 |
B.中美两国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
C.美国改变对华“孤立”政策 |
D.在美苏对抗中美国处于劣势 |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A.冷战客观上缓和了国际局势 |
B.美苏对抗导致世界秩序稳定 |
C.美国主导新世界秩序的重建 |
D.新旧秩序转换中的局势动荡 |
A.加强了对德国的政治控制 |
B.促进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
C.有利于遏制共产主义扩张 |
D.标志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
A.都城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
C.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
D.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减弱 |
1979年 | 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
1984年 |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
南方谈话 | 计划经济不等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中共十四大 |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
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经有了定论 |
B.在80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
C.在90年代初我国己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
D.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
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①全球环境的恶化 ②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 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A.代表宋代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 |
B.适应了民间市场的精致化需求 |
C.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的普及化 |
D.反映清代强盛时期的文化自信 |
A.商业立国的理念 |
B.殖民扩张的野心 |
C.资本输出的要求 |
D.世界工厂的自信 |
A.工业革命并未真正提高社会生产力 |
B.英国机器化生产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
C.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己经成熟 |
D.经济发展并未使社会贫困得到减缓 |
A.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B.蒸汽机成为重要动力源 |
C.工业生产部门逐渐增多 |
D.自然动力不占主导地位 |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
A.新航路的开辟 |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
A.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B.辛亥革命改变民族工业发展环境 |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D.欧美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
时期 | 乡民迁出总人数 |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
1820—1849 | 29 | 29 | 0 | 0 |
1850—1879 | 72 | 15 | 49 | 8 |
1880—1911 | 156 | 0 | 118 | 38 |
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有
①外迁地域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国外
②谋生手段逐渐由种田转变为做工或从事工商业
③1850—1879年外迁人数变多主要是因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④该地区的自然经济在逐渐解体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③④ |
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 |
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
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①②③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④ |
A.《神曲》 |
B.《巴黎圣母院》 |
C.《老人与海》 |
D.《人间喜剧》 |
A.主张强化君主的权力 |
B.代表平民阶层的立场 |
C.强调共同价值观的培育 |
D.推崇各学派主张的融合 |
A.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
B.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
C.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 |
D.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 |
A.传承近代文化,追求现世幸福 |
B.摒弃神学信仰,主张以人为本 |
C.汲取宗教养分,彰显人的价值 |
D.立足宗教传统,建立理性王国 |
A.卢梭 | B.伏尔泰 | C.孟德斯鸠 | D.康德 |
A.彼特拉克 | B.莎士比亚 | C.马丁•路德 | D.伏尔泰 |
A.智者运动 |
B.文艺复兴 |
C.宗教改革 |
D.启蒙运动 |
A.《诗经》 | B.楚辞 | C.汉赋 | D.唐诗 |
A.![]() |
B.![]() |
C.![]() |
D.![]() |
A.研究热辐射 | B.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 C.解释光电效应 | 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
A.构建了近代物理学的理论体系 |
B.阐明了微观世界的发展演变 |
C.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
D.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
A.继续维护儒家学说统治地位 |
B.理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
C.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 |
D.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 |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
A.行政效率非常低下 |
B.技术人员格外匮乏 |
C.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
D.管理机制较为完善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
A.成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根本指针 |
B.调整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
C.全面落实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
D.有利于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
B.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
C.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
D.考古和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 |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
3.选择题- (共16题)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深情阐述“中国梦”。而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早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贵贱的社会差别。”以下四项哪些能反映第二种梦想
①《天朝田亩制度》 ②三民主义 ③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剪纸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剪纸属于中华传统文艺
③剪纸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④剪纸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①剪纸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剪纸属于中华传统文艺
③剪纸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④剪纸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mathml#}{#/mathml#} 的分母增加2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该扩大{#blank#}1{#/blank#}倍,即增加{#blank#}2{#/blank#}。
{#mathml#}{#/mathml#} 的分母增加2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该扩大{#blank#}1{#/blank#}倍,即增加{#blank#}2{#/blank#}。
{#mathml#}{#/mathml#} 的分母增加2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该扩大{#blank#}1{#/blank#}倍,即增加{#blank#}2{#/blank#}。
①墙角数枝{#blank#}1{#/blank#},凌寒独自开。
②{#blank#}2{#/blank#}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blank#}3{#/blank#}少一人。
④接天{#blank#}4{#/blank#}叶无穷碧,映日{#blank#}5{#/blank#}花别样红。
“娃娃博士”谱写核弹新篇章
蜚声中外的邓稼先是我国功高盖世的核弹元勋。他二十多岁就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因而被他的老师爱称为“娃娃博士”。
从“娃娃博士”到“核弹元勋”,邓稼先走过的路闪耀着理想的光辉,智慧的火花,更展示出惊人的开拓进取精神!
1959年6月,邓稼先被委任为我国第一额核弹研制工程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理论设计是研制核弹的第一大关。邓稼先一无现成的资料,二无先进的设备,三无点滴经验。他怀着一颗忠于祖国、献身科学的赤子之心,带领一批年轻的科学家用古老的算盘、简陋的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日夜三班轮换,千万次地重复着单调、机械的工作。计算的工作量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计算、验算、校对、修正……一次、两次……花了近三百个日日夜夜,直到与其他科学家从另一个角度对数核查无误,研制核弹的第一个难关才被攻克。
邓稼先不仅在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亲自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他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接着又投入了对氢弹的研究,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同美国用七年、苏联用四年、法国用八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临终前,他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的努力,他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娃娃博士”谱写核弹新篇章
蜚声中外的邓稼先是我国功高盖世的核弹元勋。他二十多岁就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因而被他的老师爱称为“娃娃博士”。
从“娃娃博士”到“核弹元勋”,邓稼先走过的路闪耀着理想的光辉,智慧的火花,更展示出惊人的开拓进取精神!
1959年6月,邓稼先被委任为我国第一额核弹研制工程的理论设计负责人。
理论设计是研制核弹的第一大关。邓稼先一无现成的资料,二无先进的设备,三无点滴经验。他怀着一颗忠于祖国、献身科学的赤子之心,带领一批年轻的科学家用古老的算盘、简陋的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日夜三班轮换,千万次地重复着单调、机械的工作。计算的工作量是常人难以想像的:计算、验算、校对、修正……一次、两次……花了近三百个日日夜夜,直到与其他科学家从另一个角度对数核查无误,研制核弹的第一个难关才被攻克。
邓稼先不仅在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亲自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他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接着又投入了对氢弹的研究,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同美国用七年、苏联用四年、法国用八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临终前,他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的努力,他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①这句话是正确的{#blank#}1{#/blank#}
②两个铁球总是同时着地{#blank#}2{#/blank#}
③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blank#}3{#/blank#}
④做一次公开试验{#blank#}4{#/blank#}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60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9
5星难题:0
6星难题:3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8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