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近代以来中加人对美国形象的认为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早在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两广总督蒋攸鼯在奏折中就谈到美国民主制度,称,“该夷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
——熊月之《民主制度在晚清的最早解读》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美帝国主义利用战争发了横财,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
——-1963年《全日制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
材料三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是正面的,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1949到1972年,美国变成了头号敌人。1972年之后,尽管对美国的帝国主义定性没有根本改变,但美国形象在中国人的心中悄然改变。改革开放,特别是1989年以后,美国成为中国人既恨又爱的国家。
——摘编于《清末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
(1)材料一中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有何偏差?
(2)分析材料二、三,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1963年、1972年之后教科书中美国形象变化的具体原因。
(3)上述材料反映出影响中国人对美国形象认识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早在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两广总督蒋攸鼯在奏折中就谈到美国民主制度,称,“该夷并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
——熊月之《民主制度在晚清的最早解读》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美帝国主义利用战争发了横财,成为最大的国际剥削者,成为世界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
——-1963年《全日制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
材料三清末民国时期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是正面的,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1949到1972年,美国变成了头号敌人。1972年之后,尽管对美国的帝国主义定性没有根本改变,但美国形象在中国人的心中悄然改变。改革开放,特别是1989年以后,美国成为中国人既恨又爱的国家。
——摘编于《清末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
(1)材料一中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认识有何偏差?
(2)分析材料二、三,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1963年、1972年之后教科书中美国形象变化的具体原因。
(3)上述材料反映出影响中国人对美国形象认识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单选题- (共14题)
2.
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此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A.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
B.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
C.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D.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
3.
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果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
A.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
B.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
C.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
D.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 |
4.
从政治经济结构看,德意志帝国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是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不包括
A.德意志工业化进程加快 |
B.皇帝拥有主宰议会、创制法律等权力 |
C.德意志首相拥有行政权 |
D.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 |
5.
在制定1787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出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适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
A.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
B.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
C.总统拥有否决立法的大权 |
D.联邦体制取代邦联体制 |
6.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议员候选人在参选时必须是所在选区居民,同时参议员年龄不得低于30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9年以上,众议员年龄不得低于25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7年以上。这一规定( )
A. 适应了移民为主体的现实国情
B. 导致了国会议员的数量减少
C. 增强了参议院在两院中的权威
D. 协调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A. 适应了移民为主体的现实国情
B. 导致了国会议员的数量减少
C. 增强了参议院在两院中的权威
D. 协调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8.
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航行 |
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
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 |
9.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大公报》的一篇社论说:“三年多的抗战军事,‘应战’二字可以尽之,敌军来攻,我们应战;敌军不攻,我们转战;敌军此处攻,我们他处不战,形式上几乎完全是被动的。这次北线之战,敌军未战,我们先攻,敌军将南侵,我们先北战,这在战略上讲,也是一种进步。”“北线之战”指的是
A.太原会战 | B.平型关大捷 |
C.徐州会战 | D.百团大战 |
10.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到:在那动乱的一九一七年的四月,吓得昏头昏脑的小市民,早上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窗户,提心吊胆地询问比他起得早的邻居:“今天城里是哪一派掌权?”正确的回答是
A. 罗曼诺夫王朝
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 工兵代表苏维埃
D. 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A. 罗曼诺夫王朝
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 工兵代表苏维埃
D. 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11.
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前12条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的做法;同时增加了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此规定反映了
A.民主集中制原则还需要恢复 |
B.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全面展开 |
C.民主制度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
D.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正式确立 |
12.
1949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议案等报道,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完成 |
C.确立《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
13.
下面是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
A.解决了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
B.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
C.改善了中国与美日资本主义关系 |
D.有利于巩固中国南方边陲的安全 |
14.
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从新中国成立到1981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对这一现象最合理解读是
A.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异日益消失 |
B.时代变化影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 |
C.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 |
D.中国与世界逐步从隔绝走向联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