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银川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1013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伸,更是一个国家实力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
过去500年内,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是权力分配的根本性调整,都重新塑造了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第一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始于15世纪,加速于18世纪末;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发生于19世纪末;第三次权力转移是当下正在经历着的,可以表述为“他者的崛起”。
——(美)扎卡利亚《后美国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者的崛起”的具体表现。并指出“他者崛起”对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
曾高度评价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近期多次抨击当今美国式的三权制衡体制,认为分权制衡对行政造成太多掣肘,削弱了政府的自主性,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并发出美国式政治无路可走的哀叹。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期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
(2)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2.单选题(共25题)

3.
《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4.
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
A.“光荣革命”的胜利
B.进行议会改革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权利法案》的颁布
5.
下面两幅漫画形象地反映了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竞争、对峙与合作的格局。下列有关美国两党的正确表述是

①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②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尽相同
③在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上有所不同
④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
1900年德国皇帝曾发表演讲,要求德国军队在中国采取大范围的报复措施:“……你们一定要发挥古老的普鲁士民族的勤奋能干的作风,做为基督徒,在忍受痛苦中展示你们自己,在你们的旗帜和武器所代表的荣誉和胜利的引导下,用你们的军纪和纪律给全世界作出一个范例。”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A.宪法授予皇帝巨大的权力
B.德意志民族好战与民主的双重性格
C.德国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D.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的影响
7.
近代一位法国特使在他的《撕裂北京的那一年》中写道:“北直隶海湾(渤海湾)……挤满了各式小船,都在忙着搬运士兵……他们有的是哥萨克骑兵,有的是奥国兵,有的是德国兵,有的是英国的海军……他们是奉命来打仗的……”该材料记述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
1948年10月10日***在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电报中指示道:“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攻打锦州发生于
A.辽沈战役期间
B.淮海战役期间
C.平津战役期间
D.渡江战役期间
9.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指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促使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B.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C.导致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D.推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0.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最终“中国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失去了
①关税自主权
②内河航运权
③九龙司地方一区
④香港岛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1.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2.
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的首要问题是
A.中国革命必须走工农相结合道路
B.中国革命中心应从城市转向农村
C.应以独立武装斗争挽救中国革命
D.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13.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B.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南昌起义D.“八七会议”
14.
“遵义云开迎曙色,毛公舵稳展奇谋。”是作者创作油画的主题。对其中“曙色”的理解正确的是
A.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1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A. 国民革命——北伐战争——遵义会议
B. 北伐战争——八七会议——太原会战
C. 黄埔军校——西安事变——南昌起义
D. 五四运动——秋收起义——西安事变
16.
1936年12月15日胡适以北平各大学校长的名义发电报给张学良:“陕中之变,举国震惊。……足下应念国难家仇,悬崖勒马,护送介公出险。若执迷不悟,……足下当为国家民族之罪人矣。”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
A.西安事变有违民众意愿
B.蒋介石有较高社会声望
C.团结抗日成为举国共识
D.民族危机加剧社会分化
17.
马克思、恩格斯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宣言》迄今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这一“政治文献”出现的主要条件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B.欧洲政治经济学理论
C.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D.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18.
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后,对外宣布:“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将竭尽全力……去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该政治态度直接导致了
A.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出现
B.反战、反沙皇专制的革命浪潮
C.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
D.《吿俄国公民书》的发表
19.
1949年,这串“东海捧出的珍珠”再次与“母亲”分离。为了让她早日“回来”,邓小平提出
A.“九二共识”
B.“九条方针”
C.“一国两制”构想
D.八项主张
20.
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A.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
C.政府组成人员全部来自少数民族
D.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1.
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
A.中苏两国社会制度性质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
22.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此次访问
A.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B.倡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C.提出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办法
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3.
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是
A.
B.
C.
D.
24.
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阿拉伯之春(中东乱局)伦敦之夏(社会骚乱)华盛顿之秋(“占领华尔街”)平壤之冬(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A.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B.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C.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D.“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
25.
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意义在于
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④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26.
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B.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C.北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D.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27.
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阿拉伯之春(中东乱局)、伦敦之夏(社会骚乱)、华盛顿之秋(“占领华尔街”)、平壤之冬(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
A.国际恐怖主义泛滥B.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C.乱象丛生,危机重重D.“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

3.选择题(共5题)

28.幂函数y=xα,当α取不同的正数时,在区间[0,1]上它们的图象是一族美丽的曲线(如图).设点A(1,0),B(0,1),连接AB,线段AB恰好被其中的两个幂函数y=xα,y=xβ的图象三等分,即有BM=MN=NA.那么,αβ=(  )

29.幂函数y=xα,当α取不同的正数时,在区间[0,1]上它们的图象是一族美丽的曲线(如图).设点A(1,0),B(0,1),连接AB,线段AB恰好被其中的两个幂函数y=xα,y=xβ的图象三等分,即有BM=MN=NA.那么,αβ=(  )

30.一架飞机在某灾区上空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同时向地面投放救灾物资。投下物资后,飞机的动能和势能发生变化是(   )
31.一架飞机在某灾区上空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同时向地面投放救灾物资。投下物资后,飞机的动能和势能发生变化是(   )
32.已知sinθ= {#mathml#}33{#/mathml#} ,求 {#mathml#}cos(π2+θ)sin(πθ)cos(3π2+θ){#/mathml#} 的值.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