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088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85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却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末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3年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年经济危机的不同之处;简析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的认识。
2.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材料一 
 
郑和船队
哥伦布船队
规模
最多200艘,最少62艘,其中大船坐2万人
第一次3艘,最多17艘
船种
各船种分别负责指挥(宝船)运粮、运兵等任务
一艘旗舰,两艘轻快帆船
配备
配有水手、船师、工匠、医生、翻译、武装人员等装有大量财物
第一次航行只带了约15个月的食物
路线
出南中国海,经印度洋至非洲东海岸
横穿大西洋到美洲
 
材料二 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向当地国王、酋长宣读明朝皇帝诏书,赠送珍贵的礼品,交换货物。许多国家在郑和访问后,都与明朝建立起邦交和贸易往来,部分国家的使团甚至搭乘郑和船只来“朝贡”,其中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地区)国王亲自来朝见明朝皇帝不幸病逝并葬在中国。
材料三 哥伦布《航海日记》写到:“陛下应该下决心让他们成为基督徒,我相信正要开始做,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西班牙赢得大批皈依者、广大的领土和巨大的財富,毫无疑问,在这片新大陆上蕴藏着大量黄金,……还有宝石、有名贵的珍珠、取之不尽的香料。”
后来西班牙的殖民者不断来到美洲大陆,最终促使当地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解体,印第安文明结束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財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两种成功模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历史因素。
(3)结合材料三中的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单选题(共19题)

4.
下列古代工具中,功用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B.
C.
D.
5.
读下图,下列诗句与之无关联的是
A.丝绸茶叶陶瓷萃,商贾僧人行旅偕
B.朝野交流穿朔漠,中西融合越重洋
C.辟航路欲往东土,至新陆不知何处
D.羌笛魂断阳关路,南海船沉水晶宫印度洋
6.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一措施
A.表明国家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B.表明清政府开展实业救国维护统治
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刺激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7.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期间,一首来自辽宁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四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张鸿雁代表从家乡带来的民谣在代表中间广泛流传开来:“千年等一回,种田不纳税。走进新农村,就有新感受。吃穿不用愁,网络处处有,益起安居楼。骑着摩托到田头,带着手机去放牛,政通人和乐悠悠。”民谣所透露出的时代信息主要是
A.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小康社会目标
B.体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C.近代科技已深刻影响着生产与生活
D.反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
8.
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A.传播时事新闻,让人们快捷了解大事
B.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9.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是
A.扩大了生产资料市场
B.降低了民众的消费需求
C.彻底解决了失业问题
D.抑制了全国物价的上涨
10.
李鸿章在1863年致曾国藩的信函中说:“鸿章尝往英法提督兵船……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若驻上海久,而不能取资洋人长技,咎悔多矣!”为此,他创办了
A.安庆内军械所
B.发昌机器厂
C.轮船招商局
D.江南制造总局
11.
郑板桥(1693~1765年),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他制定《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封建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
C.科举制度已经走向没落
D.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12.
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级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了
A.不抑兼并不立田制
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C.三冗两积问题突出
D.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13.
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美观精致,多用于官府文书。这反映了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
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
14.
16世纪,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西欧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A.导致商业资产阶级地位逐渐上升
B.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促成西欧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引发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
15.
“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可见工业革命
A.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
B.造成社会人际关系紧张
C.加速责族阶层的衰落
D.推动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16.
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纺织机械不同
B.生产方式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
D.交通工具不同
17.
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其中G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

①日本侵华的洗劫和破坏
②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
③官僚资本的残酷压榨
④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
下表为中国茶叶、生丝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担)该表反映了
 
1830—1833年
1868年
19世纪70年代末
茶叶
年平均328000
1440000
2000000
生丝
年平均8000
57000
80000
 
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种植区扩大促进丝茶出口增加
C.中国丝茶在国际市场占主导地位
D.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范围逐步扩大
19.
1928年,蒋介石在参加一个国货展览会的开幕式时便曾经宣称:“国民政府是要提倡国货,要振兴实业,要挽回利权,使外国货在中国没有销路,大家都用国货来打倒帝国主义。”为此,国民政府
A.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B.建立中华民国,抵制日货
C.促使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侵略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0.
口号是浓缩的历史,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下列号出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是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发展才是硬道理”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21.
据统计,1971—1979年,我国对受国家预算控制的国有企业的投资是对不受国家预算控制的国有企业投资的两倍;而1980—1984年,对预算外国有企业的投资,比依照预算运行的国有企业投资要高40%。这反映了当时
A.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金融体制逐步调整
B.政府投资日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C.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业已得到政府认可
D.财政体系逐渐走出计划经济的僵化模式
22.
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体验到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