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2)根据材料二,指出表中数据变动的本质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一: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
材料二: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
年份 | 美国 | 英国 | 法国 |
1909—1911 | 0 | —90 | +56 |
1919—1921 | —89 | —110 | +32 |
1929—1931 | —205 | —76 | +40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2)根据材料二,指出表中数据变动的本质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
民族资本主义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如下示意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F1可能是哪些国内国际因素?F2的阻力最有可能来自于哪一侵华势力。
(2)材料二中欧美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1929年能坚持下去的主要内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1956年民族资本主义比重不足1%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该变化具体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如下示意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类型 | 1952年 | 1956年 | |
共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52.2% |
合作社经济 | 19.1%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5% | |
私人经济 | 资本主 义经济 | 6.9% | 不足1%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F1可能是哪些国内国际因素?F2的阻力最有可能来自于哪一侵华势力。
(2)材料二中欧美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1929年能坚持下去的主要内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1956年民族资本主义比重不足1%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该变化具体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的?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单选题- (共13题)
4.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的谦虚 |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
C.徽商的虚伪 |
D.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
5.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
B.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
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
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7.
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西安 |
B.上海 |
C.广州 |
D.天津 |
8.
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B.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
C.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
9.
(题文)一些西方史学家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作“勘察的时代”。推动这一时代到来的最基本因素是
A.《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流传 |
B.世界各大洲联系日益加强 |
C.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西欧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 |
10.
19世纪下半叶,由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上述状况反映了( )
A.全球化趋势出现 | B.殖民扩张的开始 |
C.世界市场的形成 | D.资产阶级的形成 |
11.
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以下对这一历程解读正确的有

图1 16世纪的手工工场 图2 19世纪的机器工厂 图3 20世纪的跨国公司
①其产生都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特征
③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
④工业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

图1 16世纪的手工工场 图2 19世纪的机器工厂 图3 20世纪的跨国公司
①其产生都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特征
③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
④工业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2.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应该在于追求
A.完成工业化 |
B.发展资本主义 |
C.实现民族独立 |
D.实现民主政治 |
13.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这里的“再进一步”主要体现在( )
①轮船招商局 ②江南制造总局 ③京师大学堂 ④开平煤矿
①轮船招商局 ②江南制造总局 ③京师大学堂 ④开平煤矿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②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