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学者韦伯的著作《我们的朋友即“敌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和德国的精英教育》对一战前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德国的海德堡大学作了比较性研究,他发现:一战前德国的大学师生并未受激进民族主义或军国主义主导,他们与英国的大学师生有着大体类似的思想状态,彼此间对对方国家远非如大家想像的那么敌视。即便在一战到来后,德国大众中的好战情绪也远未甚嚣尘上。英国学者维希的著作《1914年精神:德国的军国主义,神话与动员》考察了一战发生时八十多种德国报刊上的评论,并有此结论:对战争的兴奋主要体现在知识分子、学生和中产阶级上层而非其他阶层中,而且低落,恐惧和焦急之情在大众中间多有流露,全民性的所谓“战争兴奋”只是德国当局为支持战争和动员大众而营造的神话。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意志帝国发动一战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美国学者韦伯的著作《我们的朋友即“敌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和德国的精英教育》对一战前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德国的海德堡大学作了比较性研究,他发现:一战前德国的大学师生并未受激进民族主义或军国主义主导,他们与英国的大学师生有着大体类似的思想状态,彼此间对对方国家远非如大家想像的那么敌视。即便在一战到来后,德国大众中的好战情绪也远未甚嚣尘上。英国学者维希的著作《1914年精神:德国的军国主义,神话与动员》考察了一战发生时八十多种德国报刊上的评论,并有此结论:对战争的兴奋主要体现在知识分子、学生和中产阶级上层而非其他阶层中,而且低落,恐惧和焦急之情在大众中间多有流露,全民性的所谓“战争兴奋”只是德国当局为支持战争和动员大众而营造的神话。
——摘编自梅然《头号军国主义大国是如何练成的?》
(1)根据材料,比较指出美国学者韦伯与英国学者维希对一战前英德战争“情绪”的不同观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意志帝国发动一战的主要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阅读下列关于香港的材料
材料 阅读下列关于香港的材料
年份 | 主要事件 |
1841年1月 | 英国武装占领香港岛 |
1841年5月 | 英军攻打广州,逼迫皇侄奕山订立《广州和约》,提出协商割让香港岛,未果 |
1842年8月 | 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 |
1860年3月 | 英国强迫广东地方政府签订租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永租”英国 |
1860年10月 | 英国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九龙丰岛南端的九龙司 |
1898年6月 | 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 |
1919年1月 | 顾维钧等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指出英国在香港“无继续存在之充分理由” |
1921年11月 | 华盛顿会议上,中双方就新界问题进行了一次交锋,但英国则以“防御需要”为由,坚不退还 |
1942年11月 | 国民政府提出了一份《中英新约修订草案》,明确要求废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后国民政府作出了让步,“中国政府保留日后重新提请讨论此问题之权” |
1945年8月 | 在美英的压力下,国民政府重申:“中国不会派军队去香港接受日本投降,以免引起盟军误解。”英国重占香港 |
——摘编自人民网《香港问题的由来》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关于香港问题形成的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3.单选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