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近代史上,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坚船利炮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在反对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历经抗争、失败、再抗争的多次反复,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材料一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材料二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转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也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
(1)阅读材料一,回答:①材料一中规定的内容的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什么?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罢学风潮”、“近因”各指什么?
(3)材料三孙中山的评论中反映五四运动核心精神是什么?五四运动有何伟大意义?
(4)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历史意义。
材料一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材料二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转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也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以生,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察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之所为。
——摘自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三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四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英、美的联合力量打到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五: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
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回答:①材料一中规定的内容的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什么?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罢学风潮”、“近因”各指什么?
(3)材料三孙中山的评论中反映五四运动核心精神是什么?五四运动有何伟大意义?
(4)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历史意义。
2.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110年间……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材料一:近110年间……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中国新闻网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材料五:邓小平在1989年曾说过:“可能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这说明,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1)材料一中的“新的极权主义”指什么?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美国确立了怎样的外交目标?
(2)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美国实施了哪些“冷战”措施?
(3)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70年代“撼动”和“挑战”两极格局的力量有哪些?这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五表明邓小平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存在着怎样的担忧?
材料一: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材料三:1949年4月,为实行集体“防御”,美、加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四: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材料五:邓小平在1989年曾说过:“可能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这说明,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转引自《中国还是能说不》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新的极权主义”指什么?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美国确立了怎样的外交目标?
(2)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美国实施了哪些“冷战”措施?
(3)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70年代“撼动”和“挑战”两极格局的力量有哪些?这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五表明邓小平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存在着怎样的担忧?
2.单选题- (共44题)
5.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在经济方面照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互为支撑,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最终促成了德意志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上述材料表明
A.1871年宪法基本符合当时德意志国情 |
B.专制集权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
C.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
D.容克阶级在政治上能够自我近代化 |
6.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这说明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C.市民的整体素质 | D.革命的彻底性 |
8.
“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的最高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这份文件是
A.《权利法案》 | B.1787年宪法 | C.《人权宣言》 | D.《拿破仑法典》 |
9.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
B.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
C.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
10.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1927年国共分裂以后,……***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令他处在了与莫斯科和中共政治局‘对立’的地位;然而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采取的“非正统做法”
A.实现了革命中心地区由南方向北方的转移 |
B.建立了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
C.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
D.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才因形势变化而改变 |
11.
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 |
B.《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
C.《林则徐》中的场景(1843年上海):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
D.《亮剑》中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合作抗战 |
12.
太平天国控制南京之时,居民抱怨太平天国对经济生活的改变,建立圣库制度,管理市场,将人们按照性别和职业分离,以及强化严格管束人们行为的法令。人们通过逃离、为朝廷做奸细,或叛投清朝等方式消极反抗太平天国。这说明太平天国
A.对民众的管理过于严苛 |
B.未能关注农民阶级的利益 |
C.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
D.缺乏科学的政权建设纲领 |
16.
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到重庆谈判的电报:“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在电文中蒋介石邀请***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理由是
A. 继续合作,惩罚日本 B. 明辨是非,打击共党
C. 巨头聚首,发展友谊 D. 避免内战,共商大计
A. 继续合作,惩罚日本 B. 明辨是非,打击共党
C. 巨头聚首,发展友谊 D. 避免内战,共商大计
17.
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隐含着作者某种强烈的价值判断的是
A. 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 B.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D.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A. 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 B.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D.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19.
下表为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临时政府更迭表,据表可知:
A. 两个政权并存是俄国临时政府更换频繁的原因
B. 布尔什维克主张暴力革命导致临时政府更换频繁
C. 临时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当时俄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D. 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不会下台
时间(俄历) | 机构(政府) |
3月2日 | 第一届临时政府 |
5月6日 | 第一届联合临时政府 |
7月24日 | 第二届联合临时政府 |
9月25日 | 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 |
A. 两个政权并存是俄国临时政府更换频繁的原因
B. 布尔什维克主张暴力革命导致临时政府更换频繁
C. 临时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当时俄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D. 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不会下台
20.
“每个人都发来了回电。核心内容是,为了挽救俄国和保持前线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我同意了……凌晨1点,我带着一颗因痛苦而沉重的心离开了普斯科夫。我周围到处都是背叛、懦弱和欺骗!”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俄国二月革命
B. 七月流血事件
C. 苏联成立
D. 俄国十月革命
A. 俄国二月革命
B. 七月流血事件
C. 苏联成立
D. 俄国十月革命
21.
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善者”。这里,“三个最先进国家”是指()
A. 英、法、德 B. 英、法、美
C. 法、德、俄 D. 美、德、俄
A. 英、法、德 B. 英、法、美
C. 法、德、俄 D. 美、德、俄
23.
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这主要是说()
A. 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B. 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初尝试
C.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成熟
D. 巴黎公社的建立并不代表社会主义的实现
A. 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B. 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初尝试
C.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成熟
D. 巴黎公社的建立并不代表社会主义的实现
24.
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
B.“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
D.“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
25.
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此制度是指
A.基层民主制度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政治协商制度 |
27.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当时专门成立了以***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在组织8000多人讨论、修改的基础上,又有1.5亿人参与建言,征集到各方面意见118万多条。宪法起草委员会对这些意见认真研究,采纳吸收100多条。这一过程
A.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
B.为新中国成立准备了条件 |
C.奠定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基础 |
D.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 |
28.
据人民网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A. 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 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 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 与共产党和民族根本利益一致
A. 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 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 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 与共产党和民族根本利益一致
31.
有人说在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中,撒切尔夫人碰上邓小平是“铁娘子碰到了钢铁公司”。撒切尔夫人也回忆说:“我们是同一个不肯让步,而且在实力上又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国打交道。”由此可见,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根本条件是
A. 中国政府坚定的立场
B. 世界潮流的推动
C. 邓小平高超的外交水平
D. 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A. 中国政府坚定的立场
B. 世界潮流的推动
C. 邓小平高超的外交水平
D. 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32.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成熟,标志就是它的实力、对国际制度理解和参与的程度、世界对其认可程度。据此判断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1949年《共同纲领》宣布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
B.中国与苏联建交 |
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33.
如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示意图。其中建交国数量最多时的主要原因是


A.中苏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
B.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与不断扩大 |
C.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
D.外交政策消除了意识形态影响 |
34.
《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 “一边倒”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另起炉灶”
D. “不结盟政策”
A. “一边倒”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另起炉灶”
D. “不结盟政策”
35.
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与文告中的“这次会议”直接相关的是
A. 首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达成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
C. 恢复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
D. 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A. 首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达成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
C. 恢复新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
D. 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36.
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 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 B. 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 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 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A. 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 B. 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 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 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37.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外交方面取得的主要建树是
A. 促成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B.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A. 促成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B.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38.
1955年在一次国际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能够改变这次会议航向的主要原因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反帝反霸的不结盟政策 |
C.“求同存异”的方针 |
D.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原则 |
40.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这表明:
A. 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B. 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
C. 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D. 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A. 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B. 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
C. 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D. 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41.
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推行“坦克式民主和自由”。这表明美国是冷战结束后
A. 唯一的超级大国
B. 多极世界的一员
C. 欧盟外交的代表
D. 两极世界的一极
A. 唯一的超级大国
B. 多极世界的一员
C. 欧盟外交的代表
D. 两极世界的一极
42.
1992年9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B. 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
C.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
D.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A. 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B. 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
C.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
D.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43.
1958年,戴高乐上台后,法国政府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法德合作;积极发展独立的核力量;1964年,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66年3月,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并要求美军和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撤离法国。这集中说明法国( )
A. 努力推动欧洲共同体的发展
B. 挑战美国霸权,谋求大国地位
C. 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力
D. 成为国际政治力量中重要一极
A. 努力推动欧洲共同体的发展
B. 挑战美国霸权,谋求大国地位
C. 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力
D. 成为国际政治力量中重要一极
44.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垮台
C. 多极化趋势出现
D. 苏联解体
A. 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垮台
C. 多极化趋势出现
D. 苏联解体
45.
“只要两个价值体系与战略上的利害关系无法兼容,就不会有和平的一天;但只要核武器发挥遏制作用,战争就不会发生。”材料描述的是
A. 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对抗
B. “二战”期间盟国与法西斯的对抗
C. 冷战期间美苏的对抗
D. 冷战后美国与恐怖主义的对抗
A. 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对抗
B. “二战”期间盟国与法西斯的对抗
C. 冷战期间美苏的对抗
D. 冷战后美国与恐怖主义的对抗
47.
(2008年广东历史卷)“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维新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新文化运动时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
3.选择题- (共7题)
48.郭沫若回忆早期诗作名篇《地球,我的母亲》的创作经过时说:“那天上半天跑到福冈图书馆去看书,突然受到了诗兴的袭击,便出了馆,在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把下驮(木屐)脱了,赤着脚踱来踱去,时而又率性倒在路上睡着,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在那样的状态中感受着诗的推荡、鼓舞,终于找到合适的诗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44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