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行在(原意为皇帝行幸之地,南宋时专指都城临安)”云者,法兰西语犹言“天城(为宋以后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谚语“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当时很多外国来的旅行家据此以为杭州为天城,苏州为地城。)”……谓其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良非伪语……此行在城甚大,周围广有百哩……此城有12种职业,各业有12000户……城中有商贾甚众,颇富足。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冯承钧译、党宝海新注《马可·波罗行纪》第155、156章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清世宗实录》卷五七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中元代城市商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的观点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行在(原意为皇帝行幸之地,南宋时专指都城临安)”云者,法兰西语犹言“天城(为宋以后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谚语“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当时很多外国来的旅行家据此以为杭州为天城,苏州为地城。)”……谓其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良非伪语……此行在城甚大,周围广有百哩……此城有12种职业,各业有12000户……城中有商贾甚众,颇富足。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冯承钧译、党宝海新注《马可·波罗行纪》第155、156章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清世宗实录》卷五七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中元代城市商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的观点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根据上图完成下表。
(2)结合上表与所学知识分析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结合上表归纳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处境,并试说明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1)根据上图完成下表。
阶段 | 时间 | 原因 | 影响 | |
兴起 | 19世纪六 七十年代 | 1、___________。 外商丰厚利润的刺激 洋务派的诱导 | 2、_________。 分解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 |
初步发展 | 甲午战争以后 | 3、____________。 清政府放宽对民建设厂的限制 |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
短暂春天 | 4____ | 5、___________。 “实业救国”的影响; 群众性爱国运动; 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 6、__________。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阶级基础 | |
曲折发展 | 较快发展 | 1927-1937 | 全国基本统一; 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 7、___________。 |
沉重打击 | 抗日战争爆发后 | 沦陷区:8、________。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垄断压制 | 官僚资本主义膨胀; 民族资本的萎缩 | |
萎缩 | 9___ | 抗战胜利以后美国掠夺、 10、____________。 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地 |
(2)结合上表与所学知识分析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结合上表归纳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处境,并试说明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3)材料三中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卷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中国现代化历程》卷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3)材料三中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2.简答题- (共1题)
3.单选题- (共19题)
5.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成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
6.
三峡大坝2006年5月20日全线封顶,是中国水利建设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古代在水利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其中,兴建于两千多年以前,至今仍对长江流域的抗旱、防洪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是
A.三峡工程 |
B.坎儿井 |
C.郑国渠 |
D.都江堰 |
7.
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
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 |
C.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丝织品 |
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
8.
诗人元稹在《估客乐》中写到:“……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①出现大都会;
②中原与少数民族交流频繁;
③中原与外商经商频繁;
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①出现大都会;
②中原与少数民族交流频繁;
③中原与外商经商频繁;
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A.①②④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0.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哥伦布“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的理由是
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增
②《马可·波罗行纪》描绘了东方的富庶
③奥斯曼帝国兴起截断了东西方旧商路
④地圆学说认为向西航行可以绕到东方
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增
②《马可·波罗行纪》描绘了东方的富庶
③奥斯曼帝国兴起截断了东西方旧商路
④地圆学说认为向西航行可以绕到东方
A.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11.
在长期的殖民征霸战争中,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和法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实质上反映了
A.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 |
B.先进社会制度对落后社会制度的胜利 |
C.英国海军优势的胜利 |
D.英国“大陆均衡”政策的胜利 |
12.
1872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发表了著名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凡尔纳在创作该小说的时候,已经出现的交通工具有①火车②轮船③汽车④飞机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13.
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指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
14.
(19世纪、20世纪之交)“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这段话的正确含义是
A. 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倒退
B. 民族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趋于消亡
C. 资本主义生产不需要民族基础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A. 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倒退
B. 民族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趋于消亡
C. 资本主义生产不需要民族基础
D.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17.
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冲击下,我国自然经济的瓦解首先表现在
A.“织”与“耕”分离,自给自足状况被打破 |
B.丝绸和茶叶大量出口,自然经济逐步转向商品化 |
C.一些手工业者破产、沦为过剩的劳动力 |
D.家庭棉纺织者的“纺”与“织”分离 |
18.
在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被视为“国策”,洋务运动标志着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发展工业。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
B.创办新式学堂 |
C.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
D.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
20.
1945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但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永利公司经理李烛尘无奈地称:“当年艰难辛苦而去,今日倾家荡产而回。”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资本的重压 |
B.外国资本的侵蚀 |
C.封建官府的排挤 |
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
2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是
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步骤 |
B.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
C.为消除“左”倾错误而实行的措施 |
D.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
22.
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撤消人民公社,建立乡镇企业 |
C.发展乡镇企业 | D.进城打工 |
23.
1872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发表了著名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凡尔纳在创作该小说的时候,已经出现的交通工具有
⑴火车⑵轮船⑶汽车⑷飞机
⑴火车⑵轮船⑶汽车⑷飞机
A.⑴⑵ | B.⑵⑶ | C.⑴⑵⑶ | D.⑴⑵⑶⑷ |
4.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