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们自已创造自已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已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材料 人们自已创造自已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已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概括材料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孤立法律的做法是错误的,必须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法律和其他社会领域之间的关系。孟德斯鸠重要的法律思想包括法律和自由的关系,他认为法无禁止就是人们自由活动的依据。他还认识到权利和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约束权力才能保障自由,有节制的权力之下才会有真正的自由,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是节制权力唯一可行的方案。他提出法律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法律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法律可以带动社会的变化。
——摘编自谢斌《论启蒙运动在法律思想史中的地位》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法律与自由”自行拟订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孤立法律的做法是错误的,必须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法律和其他社会领域之间的关系。孟德斯鸠重要的法律思想包括法律和自由的关系,他认为法无禁止就是人们自由活动的依据。他还认识到权利和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约束权力才能保障自由,有节制的权力之下才会有真正的自由,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是节制权力唯一可行的方案。他提出法律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法律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法律可以带动社会的变化。
——摘编自谢斌《论启蒙运动在法律思想史中的地位》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法律与自由”自行拟订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
(加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法国人或者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做人类的成员。他们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体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关于牛顿和工业革命的关系,有下列两种观点:①“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大国崛起解说词·英国》)②牛顿和工业革命无关,因为“工业革命得益于科学经验而非科学认识,更遑论形式化的科学知识了。”《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四卷)》。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英国》《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四卷)》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写出集中反映“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著作的名称,并阐述其发表的重大意义。“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哲人们”又发现了哪些“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2)综合上述材料,请您选择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加以阐释说明。
材料一
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作法国人或者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做人类的成员。他们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他们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体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关于牛顿和工业革命的关系,有下列两种观点:①“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大国崛起解说词·英国》)②牛顿和工业革命无关,因为“工业革命得益于科学经验而非科学认识,更遑论形式化的科学知识了。”《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四卷)》。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英国》《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四卷)》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写出集中反映“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著作的名称,并阐述其发表的重大意义。“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哲人们”又发现了哪些“普遍适用性的法则”?
(2)综合上述材料,请您选择材料二中的一种观点加以阐释说明。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4.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希腊哲学繁星般的智慧天空中,其实智者学派也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级然在哲学争鸣的古希腊时代被苏格拉底的理性论批倒,但其将哲学的思辨注入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肌体;即使他们在思辨的道路上走到另一个极端,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没有智者学派,就很难设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世纪”所倡导的主要思想及其产生的主要影响
材料一 在古希腊哲学繁星般的智慧天空中,其实智者学派也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级然在哲学争鸣的古希腊时代被苏格拉底的理性论批倒,但其将哲学的思辨注入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肌体;即使他们在思辨的道路上走到另一个极端,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没有智者学派,就很难设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冉海涛《古希腊智者学派之浅析》
材料二 文艺复兴在各方面都创造了毫不逊色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就:伯鲁乃列斯基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从古罗马万神庙而来,米开朗琪罗的圣彼得大教堂穹顶更是将恢宏壮阔、庄严崇高发挥到无以复加。——张卫、朱江《略论文艺复兴建筑的历史成因及历史地位》
材料三 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摘编自黄淳《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特点》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智者学派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智者学派的主要主张及其形成的背景。(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世纪”所倡导的主要思想及其产生的主要影响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奥古斯丁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需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材料一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奥古斯丁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需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吕世伦《当代法的精神》等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迅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认为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启蒙思想家对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3.单选题- (共19题)
6.
(题文)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
A.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 |
B.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
C.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 |
D.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
7.
西西里远征失败以后,面对惨痛的失败,雅典人不是总结教训反省自身的原因,而是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有表决赞成似的。由此可见雅典
A.精英政治的特征 |
B.民主政治的暴民性 |
C.公民精神的消解 |
D.演说家的非理性心态 |
8.
法国1791年制宪会议之后,国王路易十六不得不从以前的“路易,承上帝之命,法兰西及纳瓦尔之王”,改称为“路易,承上帝及国家宪法之命,法兰西人之王”。这一变化所体现的政治原则是
A.三权分立 |
B.民主法制 |
C.分权制衡 |
D.自由平等 |
9.
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末,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步得以确立和完善。其中“光荣革命”以后,其政治制度方面的变化是
A.议会立法权力得以大大强化 |
B.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C.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得到满足 |
D.内阁如同第三院,地位重要 |
10.
1649年,当英国人民看到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时,数以万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1660年,查理二世返回伦敦时,受到民众夹道欢迎;1689年,威廉和玛丽在英国登陆时也是如此。这反映了英国
A.历史上并没有民主的形式和传统 |
B.社会一直有制约王权的巨大力量 |
C.广大民众有尊重传统的社会心理 |
D.王权与议会的矛盾斗争非常激烈 |
11.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当欧亚初通贸易时,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与印度的金银比价,比欧洲高得多……在中国及其他大部分印度市场上,纯银与纯金的比价通常为十对一,至多也不过十二对一,而在欧洲则为十四或十五对一。”根据材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白银的流通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
B.世界白银流入中国并广泛流通使用 |
C.大量白银流入促使中国出现价格革命 |
D.白银成为当时各大陆通商的主要商品之一 |
12.
詹姆斯·弗农在《远方的陌生人》中提到:“短短的200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无“关系”就寸步难行的熟人社会,逆转为陌生人的天堂。”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 |
B.资产阶级革命改革 |
C.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 |
D.世界日益连为一体 |
13.
1588年8月、伊丽莎白一世亲临前线发表动员讲薛我知道我仅仅有一副女人柔弱的身体,但我有一颗国王的心、英格兰国王的心。我对西班牙或欧洲任何一位王子敢于侵犯我王国边界的行动嗤之以鼻。”本次动员后英国的军事行动
A.遭到了英国议会的否定 |
B.奠定了大英帝国的根基 |
C.说明英国已是世界帝国 |
D.表明英王只是国家象征 |
14.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于191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用许多笔墨描写了变形后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他渴望被人理解和接受,但最终被彻底的绝望所代替。该作品创作风格属于
A.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C.现实主义 |
D.现代主义 |
15.
孟德斯鸠在其1734年出版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勤劳、勇武、爱国家、爱荣誉、爱自由的美德。据此可知,孟德斯鸠写作此文的目的是
A.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 |
B.赞美罗马共和制度的种种优点 |
C.歌颂罗马公民的主人翁美德 |
D.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 |
16.
伏尔泰认为共和政体提倡自由平等,它的原则是正确的,但共和会产生党争,引起无政府状况和不断的骚乱。伏尔泰希望哲学家做国王,这样在他的领土上,理性越是进步,狂热和迷信所造成的损害就越小。据此可知,伏尔泰
A.认为政体构建要关注理性发展 |
B.主张建立以理性为原则的共和政体 |
C.本质上希望保留封建特权等级 |
D.强调开明君主制最能体现自由平等 |
17.
18世纪末期,欧洲大陆的许多君主,如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等都鼓吹自己是国家“第一仆佣”,以此拉拢人心。这反映了
A.民主政治已普遍建立 |
B.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
C.君主对法国大革命的认同 |
D.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 |
19.
加尔文认为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的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这一主张有利于
A.巩固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
B.扩大路德教的社会影响 |
C.强化天主教的禁欲主义思想 |
D.拉近宗教与世俗的距离 |
20.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理性”精神引导、彰显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类的思考。下列各项中,最符合17~18世纪时期之“理性”内涵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美德即知识” |
C.“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
D.“主权在民” |
21.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人使!在智慧上多么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段话
A.深受牛顿经典力学的影响 |
B.出自“人曲”并讴歌了人性 |
C.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诉求 |
D.是对理性思想的猛烈批判 |
23.
有人谈到欣赏《蒙娜丽莎》的观感曾有这样的感受,认为蒙娜丽莎“薄情冷淡而又引人动情,美丽动人而又有点不可接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绘画所表现的是对宗教题材的“人”的歌颂 |
B.是激进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政治观的反映 |
C.刻画了现实生活中劳动人民的少妇的美丽 |
D.表现了人文主义学者对艺术欣赏的新情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3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