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25分)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中国印象与《辛丑条约》内容

图27-2 瓜分中国
材料三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初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因。(6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4分)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应对,各种救国活动先后展开。若你要了解其中的某一活动,可以查阅当时哪一历史文献?请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事例加以说明。(4分)
(3)图3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
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
(4)“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这种观点正确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
材料一 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

材料二 19世纪末的中国印象与《辛丑条约》内容

图27-2 瓜分中国
材料三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初期西方人把中国称为“巨人中国”的原因。(6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哪些政治现象?(4分)对此,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应对,各种救国活动先后展开。若你要了解其中的某一活动,可以查阅当时哪一历史文献?请举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事例加以说明。(4分)
(3)图3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
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
(4)“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这种观点正确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三:(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注:北魏分裂于534年。)
(2)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结合材料三所及所学知识,评价上述观点
材料一:(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三:(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注:北魏分裂于534年。)
——以上材料均摘自《魏书》
(1)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及结果。(2)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结合材料三所及所学知识,评价上述观点
2.选择题- (共3题)
3.单选题- (共2题)
6.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
A. 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B. 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C. 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D. 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A. 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B. 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C. 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D. 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选择题:(3道)
单选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