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6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赡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赡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88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中国分会对全国十六个地区剥削形式和剥削率调查简表
——选自戴逸编著的《中国近代史稿》(第二册)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888年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中国分会对全国十六个地区剥削形式和剥削率调查简表
地区 | 租佃、自耕和雇佣的百分比 | 地租形式 | 剥削率 |
苏北 | 租佃占70﹪或80﹪,有雇农。 | 分租制(实物租) | 30﹪——40﹪ |
苏南 | 自耕农占90﹪,有雇农。 | | |
浙江仁和绍兴 | 自耕和租佃无确切比例,自耕亦常租入几亩土地,雇工经营的土地约占20﹪。 | 收谷租或米租,从不收钱租 | 50﹪ |
浙江杭州 | 自耕占40——50﹪,其余为租佃,雇工很多。 | | 三分之一 |
江西 | 调查的15户,7户是佃农,8户是自耕农和自耕兼佃农,雇农较少。 | 按实物收租 | 50﹪ |
湖北广济 | 自耕占10﹪—30﹪,有雇工。 | 稻田按实物收租旱田一律纳钱租 | 五分之二或三分之二 |
广东汕头 | 四分之三的农民或多或少佃种别人土地,雇农较少。 | 实物租 | 50﹪ |
福建福州 | 租佃占50﹪,自耕占50﹪,有雇农。 | 收物租,有时折成货币 | 50﹪ |
云南(太和) | 自耕占80﹪,其余为租佃,有雇农。 | 实物地租 | 地租大米三斗或二斗 |
贵州贵阳 | 自耕占多数,有雇农。 | 实物地租 | 50﹪ |
直隶武清 | 佃农占30﹪,自耕农占70﹪,其中15﹪为雇工耕种。 | 钱租占45﹪物租占55﹪ | 物租租率30﹪——50﹪ |
山东莱州 | 佃农占40﹪,自耕农占60﹪,其中50﹪为雇工耕种。 | 钱租占75﹪物租占25﹪ | 物租租率30﹪——50﹪ |
山东益都 | 佃种地占土地10﹪,有雇农。 | 实物地租 | 50﹪ |
山西 | 大部分自耕并租佃一部分土地,雇农很少。 | 交物租或钱租 | |
甘肃宁夏 | 自耕占70﹪,有雇农。 | 一般按货币收租,也有实物租 | 货币组每亩1700文,物租租率50﹪ |
东三省 | 自耕多,租佃几乎没有。 | 实物地租为主 | 三分之一至七分之三 |
——选自戴逸编著的《中国近代史稿》(第二册)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金于1141年达成绍兴和议后,金朝得以占领淮水以北大片土地。金熙宗到世宗将大批的女真、契丹与奚人迁往中原,计其户口,给以官田。其受田办法有二:一为受牛头地(注:按女真传统依靠牛具授田征税),“每耒牛三头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顷四亩有奇”。实行于女真人较集中的聚居地,比屋连村,处于汉人州县之间。二为计口授地,每口授田三十至五十亩不等,春秋量给衣马,若遇出军,始给其钱米。世宗派出官员查实户数,要求必须自行耕种,地有余而力不足者才许租佃。规定不耕种者杖六十,受租百姓无罪。凡受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陇之北,皆有之,多至6万人。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影响。
材料
宋金于1141年达成绍兴和议后,金朝得以占领淮水以北大片土地。金熙宗到世宗将大批的女真、契丹与奚人迁往中原,计其户口,给以官田。其受田办法有二:一为受牛头地(注:按女真传统依靠牛具授田征税),“每耒牛三头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顷四亩有奇”。实行于女真人较集中的聚居地,比屋连村,处于汉人州县之间。二为计口授地,每口授田三十至五十亩不等,春秋量给衣马,若遇出军,始给其钱米。世宗派出官员查实户数,要求必须自行耕种,地有余而力不足者才许租佃。规定不耕种者杖六十,受租百姓无罪。凡受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陇之北,皆有之,多至6万人。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影响。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雅尔塔协定是罗斯福和斯大林私下所作的交易,英国首相丘吉尔只是最后被遨请在协定上签了字。它是一个秘密协定,背着其同盟国中国,以中国的领土主权作为苏美交易的筹码。直到1945年6月14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才指令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将该秘密协定的内容通知蒋介石。雅尔塔协定是大国强权政治的恶劣表现。它使1943年底开罗会议宣言的精神化为一纸空文。开罗会议文件规定:“中国应取得它作为四强之一的地位,并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四强小组机构并参与制订该机构的一切决定。”然而事实却是在讨论涉及中国领土主权的问题时,作为四强之一的当事国却被排除在外。开罗会议还明确规定,战后将日本侵占中国的一切领土归还中国,并且指出:“在就任何有关亚洲问题作出决定之前,中国和美国应彼此进行磋商。”而这时罗斯福似乎若无其事,把它抛到了九霄云外。中国只不过被安排事后充当一个被动的签字者的角色。倘若“中国当时如果不同意苏联的任何权利要求的话,那么大概美国和英国本来还要联合起来强制执行该项条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苏的行为带来的影响。
材料 雅尔塔协定是罗斯福和斯大林私下所作的交易,英国首相丘吉尔只是最后被遨请在协定上签了字。它是一个秘密协定,背着其同盟国中国,以中国的领土主权作为苏美交易的筹码。直到1945年6月14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才指令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将该秘密协定的内容通知蒋介石。雅尔塔协定是大国强权政治的恶劣表现。它使1943年底开罗会议宣言的精神化为一纸空文。开罗会议文件规定:“中国应取得它作为四强之一的地位,并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四强小组机构并参与制订该机构的一切决定。”然而事实却是在讨论涉及中国领土主权的问题时,作为四强之一的当事国却被排除在外。开罗会议还明确规定,战后将日本侵占中国的一切领土归还中国,并且指出:“在就任何有关亚洲问题作出决定之前,中国和美国应彼此进行磋商。”而这时罗斯福似乎若无其事,把它抛到了九霄云外。中国只不过被安排事后充当一个被动的签字者的角色。倘若“中国当时如果不同意苏联的任何权利要求的话,那么大概美国和英国本来还要联合起来强制执行该项条款。”
——摘编自田霞《雅尔塔密约与美苏东方战略构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尔塔秘密协定违背开罗会议精神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苏的行为带来的影响。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908年7月17日,在袁世凯的影响下清延发出谕旨,命唐绍仪出使美国,名义是为减收庚子赔款一事向美国致谢。1908年11月20日中午,唐绍仪抵达华盛顿,他多方面接触美国的朝野人士,希望借助经济目的达到政治目的——与美国建立某种亲密关系以加强清政府在对抗日本扩张中的地位。12月2日,唐绍仪与罗斯福进行了礼仪性的会见,罗斯福本人不太倾向于与中国政府交往过密。随着袁世凯在北京的倒台,1909年1月,外务部致电唐绍仪,要其迅速结束访美,由欧洲回国。他的突然离去才令美国人深感不安,他们开始怀疑,由于他们一直婉拒唐绍仪是否错过了一次扩张美国利益的重要机会。
美国在20世纪初期正处在对外扩张的初期,受实力的影响,美日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美国不愿意冒与日本直接对抗的政治风险,从而使唐绍仪的外交策略失去支撑点。从根本上说,唐绍仪的外交策略寄希望于列强,也难免成为列强政治的牺牲品。
——摘编自李恩涵《唐绍仪与晚清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绍仪出使美国外交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绍仪出使美国的外交活动。
1908年7月17日,在袁世凯的影响下清延发出谕旨,命唐绍仪出使美国,名义是为减收庚子赔款一事向美国致谢。1908年11月20日中午,唐绍仪抵达华盛顿,他多方面接触美国的朝野人士,希望借助经济目的达到政治目的——与美国建立某种亲密关系以加强清政府在对抗日本扩张中的地位。12月2日,唐绍仪与罗斯福进行了礼仪性的会见,罗斯福本人不太倾向于与中国政府交往过密。随着袁世凯在北京的倒台,1909年1月,外务部致电唐绍仪,要其迅速结束访美,由欧洲回国。他的突然离去才令美国人深感不安,他们开始怀疑,由于他们一直婉拒唐绍仪是否错过了一次扩张美国利益的重要机会。
美国在20世纪初期正处在对外扩张的初期,受实力的影响,美日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美国不愿意冒与日本直接对抗的政治风险,从而使唐绍仪的外交策略失去支撑点。从根本上说,唐绍仪的外交策略寄希望于列强,也难免成为列强政治的牺牲品。
——摘编自李恩涵《唐绍仪与晚清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绍仪出使美国外交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绍仪出使美国的外交活动。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材料一 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单选题- (共8题)
7.
表1八路军电报(1937年9月27日)
表2日本士兵日记(昭和12年10月3日)
表1、表2是关于平型关战役的史料。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发送与接收者 | 歼敌数 | 我军伤亡 | 有无俘虏 |
林彪致中央军委 | 1000余人 | 我军伤亡三四百名 | 无 |
朱德、彭德怀致*** | 至少四五百人 | 未提 | 300余人 |
表2日本士兵日记(昭和12年10月3日)
| 死亡(人) | 负伤(人) | 失踪(人) | 合计(人) |
步21联队主力 | 86 | 112 | 3 | 201 |
步21联队111平岩大队 | 94 | 226 | | 320 |
步22联队 | 85 | 131 | 2 | 218 |
…… | …… | …… | …… | …… |
合计 | 519 | 969 | 18 | 1506 |
表1、表2是关于平型关战役的史料。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表1中两份电报的内容不完全一致,证据力不够充分 |
B.表2是日军士兵的个人日记,主观性强,可信度不高 |
C.表1是八路军给中央军委的电报,史料价值高于表2 |
D.表1的电报与表2的日记可相互佐证,史料价值都高 |
8.
更赋,是汉朝的制度,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更赋的实行
A.成为了汉朝敛财的重要途径 |
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
C.反映了汉朝商品经济的发达 |
D.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 |
9.
众所周知,欧洲著名城市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萌发于地中海沿岸。然而,到了18世纪,远在大西洋的英国却成为资本主义霸主,这主要因为
A.英国地理位置优越 | B.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
C.意大利的文化传统 | D.英国注重资本原始积累 |
10.
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
D.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11.
(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科技发展的朝代,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的文化和知识分子政策。为防止骄兵悍将的出现,宋朝统治者始终坚持文治,推动了宋朝科技的发展。这说明
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
B.知识分子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 |
C.政府的治国策略影响科技发展 |
D.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相辅相成 |
12.
五四运动后不久,胡适在学术上拉起“整理国故”的旗号,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1923年梁启超写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继胡适后还有别人提出国学书目,由此,形成了一股开创国学书目的旋风。这反映了
A.知识阶层对西方文化的否定 |
B.知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继续批判 |
C.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
D.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
13.
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的曾纪泽认同“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他还主张“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困之弊”。下列史实能体现该思想的是
A.预备立宪与五四运动 |
B.“体用之争”与辛亥革命 |
C.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 |
D.禁烟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6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