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材料一: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修则坏。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对汉武帝变法的各种评价的共通之处。
——班固《汉书·礼乐制、贾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的政论家严助,总结汉武帝时代的特点是:“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汉哀帝时的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等人,在议论汉武帝的历史地位时特别强调:“招集天下贤俊,与协心同谋,兴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祠,建封禅,殊官号,存周后,定诸侯之制,永无逆争之心,至今累世赖之。单于守藩,百蛮服从,万世之基也,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班固在论及这一问题时,则在人才济济之外,特意强调“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提议礼仪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对汉武帝变法的各种评价的共通之处。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马相伯(1840—1939)原名马志德,字相伯,江苏丹阳人,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马相伯曾先后去日本、朝鲜、法国等,日本维新、高丽守旧的对照使他认识到国家富强之术,在于提倡科学,兴办实业。因此屡屡上书朝廷,却都泥牛入海。光绪二十五年(1899)辞官回沪,潜心研究和译著,深感“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
1903年,在法国教会资助下,创办震旦学院,自任院长,震旦学院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学院实行“学生自治制”,学生推选干事自行管理校务,提倡自由研究之风,学术民主,思想自由,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办学方针中强调注重文艺,崇尚科学。不仅如此,学校开办后,还在校内从事反清宣传,收留了因作诗讥讽时政而被满清缉捕的青年于右任。他的这一主张,不符合帝国主义办教育意在进行文化侵略的宗旨,1904年,教会“尽废旧章,别定规则”,致使“学生大哗,相率离校”。他辞职率领学生离开震旦后,教育界知名人士严复等主持,筹设“复旦公学”。“复旦”有“复”我震旦之“旦”的强烈爱国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简要评价马相伯的教育思想。
材料:马相伯(1840—1939)原名马志德,字相伯,江苏丹阳人,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马相伯曾先后去日本、朝鲜、法国等,日本维新、高丽守旧的对照使他认识到国家富强之术,在于提倡科学,兴办实业。因此屡屡上书朝廷,却都泥牛入海。光绪二十五年(1899)辞官回沪,潜心研究和译著,深感“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
1903年,在法国教会资助下,创办震旦学院,自任院长,震旦学院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学院实行“学生自治制”,学生推选干事自行管理校务,提倡自由研究之风,学术民主,思想自由,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办学方针中强调注重文艺,崇尚科学。不仅如此,学校开办后,还在校内从事反清宣传,收留了因作诗讥讽时政而被满清缉捕的青年于右任。他的这一主张,不符合帝国主义办教育意在进行文化侵略的宗旨,1904年,教会“尽废旧章,别定规则”,致使“学生大哗,相率离校”。他辞职率领学生离开震旦后,教育界知名人士严复等主持,筹设“复旦公学”。“复旦”有“复”我震旦之“旦”的强烈爱国意义。
——据朱维铮:《马相伯传略》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相伯办学实践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简要评价马相伯的教育思想。
2.单选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