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罗斯福入主白宫伊始,中国人即倾注了对其新政的极大关切之情。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人们对大洋彼岸这一改革潮的反应之热烈,评论之广泛,无论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可以说是空前的。六七十年代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成果较为匮乏。八九十年代中国又出现研究罗斯福新政的“高潮期”。这些前人文字,虽不无可挑剔之处,但更多的仍是相当具有文献价值之作,其中有的还有相当可贵的学术和思想价值。
——摘编自杨玉圣《中国人的罗斯福新政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
材料:自罗斯福入主白宫伊始,中国人即倾注了对其新政的极大关切之情。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人们对大洋彼岸这一改革潮的反应之热烈,评论之广泛,无论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可以说是空前的。六七十年代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成果较为匮乏。八九十年代中国又出现研究罗斯福新政的“高潮期”。这些前人文字,虽不无可挑剔之处,但更多的仍是相当具有文献价值之作,其中有的还有相当可贵的学术和思想价值。
——摘编自杨玉圣《中国人的罗斯福新政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的罗斯福新政研究”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1624年《专利法》是以中世纪特许制度的产生为其源头的。11世纪以来,国王为增加收入和提高王权,先后将特许制度授权于城市和贸易公司。16世纪,国王近臣纷纷获得了特许专利特权,严重侵害了广大人民和其他商人的利益,王权与议会的斗争渐趋激烈,该法就是双方相互妥协、折中的产物。它剔除了封建性,灌注了资本主义精神,将专利授予的对象和重心逐渐转向了个体发明人及其技术专利。该法出台后,英国各种新发明不断涌现,并被广泛采用,通过专利技术建造大型工厂也极为普遍。这部专利法被看作近代专利制度的最早起源。此后,美、法、德等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专利法。
——摘编自魏建国《论英国1624年〈专利法〉的产生及其意义》
材料二
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建立专利制度的建议,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发展民用企业。1882年,李鸿章以“泰西通例”为由,奏请清政府对上海机器织布局“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光绪皇帝批准赐予其“十年专利”,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件“钦赐”专利。这些所谓的专利权,并没有形成专门的法律和法规,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申请保护体系,实际上是依靠封建权势,假“泰西通例”之名,行封建式垄断之实。……专利制度在晚清发展非常缓慢。
——摘编自徐海燕《中国近代专利制度萌芽的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624年《专利法》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国专利制度与近代英国专利制度内涵的不同,并简要分析晚清中国专利制度发展缓慢的原因。
材料一
英国1624年《专利法》是以中世纪特许制度的产生为其源头的。11世纪以来,国王为增加收入和提高王权,先后将特许制度授权于城市和贸易公司。16世纪,国王近臣纷纷获得了特许专利特权,严重侵害了广大人民和其他商人的利益,王权与议会的斗争渐趋激烈,该法就是双方相互妥协、折中的产物。它剔除了封建性,灌注了资本主义精神,将专利授予的对象和重心逐渐转向了个体发明人及其技术专利。该法出台后,英国各种新发明不断涌现,并被广泛采用,通过专利技术建造大型工厂也极为普遍。这部专利法被看作近代专利制度的最早起源。此后,美、法、德等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专利法。
——摘编自魏建国《论英国1624年〈专利法〉的产生及其意义》
材料二
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建立专利制度的建议,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发展民用企业。1882年,李鸿章以“泰西通例”为由,奏请清政府对上海机器织布局“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光绪皇帝批准赐予其“十年专利”,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件“钦赐”专利。这些所谓的专利权,并没有形成专门的法律和法规,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申请保护体系,实际上是依靠封建权势,假“泰西通例”之名,行封建式垄断之实。……专利制度在晚清发展非常缓慢。
——摘编自徐海燕《中国近代专利制度萌芽的过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624年《专利法》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国专利制度与近代英国专利制度内涵的不同,并简要分析晚清中国专利制度发展缓慢的原因。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晚清以来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教育模式开始向新式教育转变。在清末十年(1901-1911年)开启的改良运动中,教育是改革的要政之一,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官员的大力提倡,新式教育迅速发展。1902到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一个学制,史称“壬寅——癸卯学制”,初步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学制系统。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作为统筹全国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独立和专门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建制。”同时,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进一步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各省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创建。据统计,1904年全国仅有新式学堂4222所,而到了1909年,新式学堂数量暴增到52348所。而从学生人数来看,在1905年之前,学生人数不过258873人,而到1912年时,学生人数已跃升到2933387人,增长幅度均在十倍以上。
——摘编自董守义等编著《中国近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快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
晚清以来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教育模式开始向新式教育转变。在清末十年(1901-1911年)开启的改良运动中,教育是改革的要政之一,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官员的大力提倡,新式教育迅速发展。1902到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一个学制,史称“壬寅——癸卯学制”,初步建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学制系统。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作为统筹全国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独立和专门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建制。”同时,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进一步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各省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创建。据统计,1904年全国仅有新式学堂4222所,而到了1909年,新式学堂数量暴增到52348所。而从学生人数来看,在1905年之前,学生人数不过258873人,而到1912年时,学生人数已跃升到2933387人,增长幅度均在十倍以上。
——摘编自董守义等编著《中国近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快速发展的原因。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初,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对立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由于主要参战国家在中国都有其势力范围,民国政府担心战事向东方蔓延而自己又无力阻止,8月6日,中国政府宣布中立,要求“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但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于8月23日向德国宣战。中国政府于1917年8月14日正式对德宣战,加入了协约国的行列。按照协约国的要求,中国承担的主要义务是向欧洲和中东战线上的协约国部队提供劳工。参战后,英、法等国在中国先后招募了17.5万名劳工。当战事处于紧急状态时,一部分中国劳工还被送到前线,直接投入同德军的战斗。对德宣战后,段祺瑞政府以参战为名,筹建“参战军”,其主要经费由日本提供。大战结束后,“参战军”才正式成立,后改名“国防军”,成为皖系军阀统治的一大支柱。
——摘编自吴东之《中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影响。
材料
20世纪初,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对立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由于主要参战国家在中国都有其势力范围,民国政府担心战事向东方蔓延而自己又无力阻止,8月6日,中国政府宣布中立,要求“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但日本为了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租借地,于8月23日向德国宣战。中国政府于1917年8月14日正式对德宣战,加入了协约国的行列。按照协约国的要求,中国承担的主要义务是向欧洲和中东战线上的协约国部队提供劳工。参战后,英、法等国在中国先后招募了17.5万名劳工。当战事处于紧急状态时,一部分中国劳工还被送到前线,直接投入同德军的战斗。对德宣战后,段祺瑞政府以参战为名,筹建“参战军”,其主要经费由日本提供。大战结束后,“参战军”才正式成立,后改名“国防军”,成为皖系军阀统治的一大支柱。
——摘编自吴东之《中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对德宣战的影响。
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吴兢(670—749年),汴州浚仪(今开封)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修史事业。当时他所在的史馆,或因政争而动荡,或因庸才充斥、监修弄权而混乱。为保留一代信史,吴兢从武后末期开始私撰国史。他撰的《贞观政要》分专题记述了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状况,有对话、诏诰、奏表,有事件描写,有经验总结,较系统反映了贞观年间的施政方针和实践效果,是历史上对贞观之治记载最为周详扼要的著作,后人了解贞观之治必须借助此书。然而,这样一部书仅八万字左右。《旧唐书》称他“叙事简要,人用称之”。吴兢虽然对唐太宗推崇备至,但依然做到了“爱而知其丑”,在书中也如实记录了一些唐太宗的过失和缺点。清朝康熙、乾隆皇帝都很熟悉该书内容,并且十分仰慕“贞观之治”。约在九世纪前后,这部书就传到了日本,对后来日本政局影响很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吴兢修史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兢《贞观政要》的历史地位。
材料
吴兢(670—749年),汴州浚仪(今开封)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修史事业。当时他所在的史馆,或因政争而动荡,或因庸才充斥、监修弄权而混乱。为保留一代信史,吴兢从武后末期开始私撰国史。他撰的《贞观政要》分专题记述了贞观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状况,有对话、诏诰、奏表,有事件描写,有经验总结,较系统反映了贞观年间的施政方针和实践效果,是历史上对贞观之治记载最为周详扼要的著作,后人了解贞观之治必须借助此书。然而,这样一部书仅八万字左右。《旧唐书》称他“叙事简要,人用称之”。吴兢虽然对唐太宗推崇备至,但依然做到了“爱而知其丑”,在书中也如实记录了一些唐太宗的过失和缺点。清朝康熙、乾隆皇帝都很熟悉该书内容,并且十分仰慕“贞观之治”。约在九世纪前后,这部书就传到了日本,对后来日本政局影响很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吴兢修史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兢《贞观政要》的历史地位。
3.单选题- (共8题)
6.
下表为《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据此可知,罗马法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传唤 | 审理 | 索债(债务赔偿) | 家长权 | 继承及监护 | 所有权及占有 | 房屋及土地 | 私犯(侵犯他人) | 公法 | 宗教法 | 前五表的追补 | 后五表的追补 |
A.捍卫了平民合法权益 |
B.以调节公民关系为主 |
C.内容主要以司法为主 |
D.强调严格的执法程序 |
7.
193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向中共满洲省委发出《关于满洲士兵工作的指示》,指出要“抓住有利时机,建立游击队和开辟游击区”。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B.积极组织抗日活动 |
C.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
D.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
9.
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A.抑制土地兼并 |
B.消除封建割据基础 |
C.壮大自耕农队伍 |
D.催生新的社会阶层 |
10.
据下表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这一时期江南地区
史料 | 出处 |
“今水潦移于江南,迫隆冬至,朕惧其饥寒不活。江南之地,火耕水耨” | 《汉书·武帝纪》 |
“江南地产,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 《汉书·地理志》 |
“江西良田,旷废未久,火耕水耨,为公差易” | 《晋书·食货志》 |
“江南之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 | 《隋书·地理志》 |
A.生存环境恶劣 |
B.耕作方式粗放 |
C.饮食结构单一 |
D.生态破坏严重 |
11.
下表为1845年与1850年广州、上海主要外贸数据对照表。这表明当时中国
项目 | 单位 | 广州 | 上海 | ||
1845年 | 1850年 | 1845年 | 1850年 | ||
生丝出口 | 包 | 0.68万 | 0.43万 | 0.64万 | 1.7万 |
对英贸易总额 | 元 | 3100万 | 1600万 | 1100万 | 1200万 |
美国商船入口总数 | 艘 | 93 | 70 | 17 | 62 |
A.传统对外贸易政策开始改变 |
B.对外贸易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
C.上海经济中心地位逐渐确立 |
D.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增长缓慢 |
12.
下表为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课程安排(节选)。据此可知,万木草堂
课程 | 教学内容 |
义理之学 | 宋明理学、泰西哲学等 |
经世之学 | 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等 |
考据之学 | 中国经学、万国史学、数学、格致学等 |
词章之学 | 中国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 |
A.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
B.摆脱了封建教育的影响 |
C.以培养革命人才为目标 |
D.受到中体西用思想影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