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历史时期中共制定的土地政策(或土地路线)

——据《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材料 不同历史时期中共制定的土地政策(或土地路线)

——据《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右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学#科网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材料一 从右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学#科网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9题)
3.
1928年夏,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指出现阶段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这次大会
A.有助于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 |
B.克服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
C.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
D.阻滞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4.
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命令每年5月3日至9日为“雪耻与兵役扩大宣传周”,以“五三济南惨案”、“五四运动”、“五八兵役宣传日”、“五九承认二十一条国耻纪念日”等重要纪念日对士兵、警察、壮丁,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宣传。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广大民众的国防意识 |
B.创新征兵宣传的服务机制 |
C.满足战时兵员补充的需要 |
D.树立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念 |
5.
在重庆谈判之前,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20、23日三次驰电延安,邀请***到重庆谈判。但第一封电报发来时,中共态度较为冷淡;收到第二封电报时,中共决定派周恩来去重庆;收到第三封电报时,中共决定派***亲自去重庆。中共态度的变化
A.受到了国际局势的影响 |
B.体现国民党方针的变化 |
C.说明国内和平得到保证 |
D.反映了抗日局势的变化 |
6.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中国接待外国国家首脑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也派出很多代表团分赴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友好交往日益密切,60年代后期中国周边那种严峻局势已根本改观。这一变化
A.为日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条件 |
B.树立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中心地位 |
C.有利于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
D.打击了以美苏大国主导的两极格局 |
7.
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新建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沿海一些工业企业也搬迁到西部和西北地区,这就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旨在
A.改变旧有工业布局 |
B.加快发展内地经济 |
C.备战应对国际局势 |
D.创新科技调整经济 |
8.
有学者认为,由于共产国际和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中的地位,苏联与中共结盟是一种“逻辑的延伸”,是“预先注定”的。更有人断言,***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并且“一成不变依赖莫斯科”。按照这样的推定,中苏结盟
A.源于***对斯大林崇拜 |
B.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
C.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考量 |
D.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 |
9.
唐玄宗开元年间规定:“食禄之人,不得夺下人之利”,凡官员及其伯叔、堂兄弟姊妹“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这些规定旨在( )
A.抑制工商发展 | B.打击门阀士族 |
C.维护等级秩序 | D.整肃官吏作风 |
10.
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有过四次修正,涉及市场经济的修改内容如下表,从中可以看出
修改年份 | 修改内容 |
1988年 | 私营经济首次进入宪法,“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
1993年 | “实行计划经济”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1999年 | 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04年 | 对非公经济由“引导,监督和管理”改为“鼓励,支持和引导 |
A.国家的重点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B.频繁修宪不利于市场经济理论完善 |
C.改革开放有利于非公经济地位上升 |
D.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
11.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记载:“1928年,国民政府修改了过去的单一税率,改为十二级税率,最高关税为50%;后又改为十四级税率,最高关税增至80%。”这一措施体现
A.关税自主运动的完成 |
B.对国际市场秩序维护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效果 |
D.国民政府发挥经济职能 |
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
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
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
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
13.
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发展概况(部分)。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
年份 | 人口(百万) | 粮食种植面积(百万公顷) | 粮食单产(千克) |
1400 | 72 | 19.8 | 1036 |
1650 | 123 | 32.0 | 1095 |
1750 | 260 | 48.0 | 1544 |
1820 | 381 | 59.0 | 1840 |
A.成为中国经济领先世界的基础 |
B.生产力取得了质的突破 |
C.支撑起了人口的持续高速增长 |
D.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 |
14.
两宋时期,各地先后兴起的市镇超过了3600处。作为新兴的农村商业中心,市镇并不以政治中心为依托,而是基于商业和市场活动兴起,又以商品经济体的形式发展,因而具有鲜明的经济中心的特征。这种情况表明,两宋时期
A.乡村经济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 |
B.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 |
C.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
D.城乡之间开始出现商品交换活动 |
15.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
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
16.
长江三角洲地区到宋代逐渐发展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泛流传。但到明代中叶,该地区出现“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价值取向,农户的经营重点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这一现象说明该地区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
B.农业生产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 |
C.农业雇佣生产加速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
D.重农抑商思想受到主流价值取向挑战 |
17.
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发行了新货币一金圆券。阅读下面漫画,对该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A.暗示了美国忙于冷战已放弃国民党政府 |
B.该现象有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经济效益 |
C.展示了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惨状 |
D.该现象说明美国已垄断了中国资本市场 |
18.
下图为1920年与1936年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日益衰落 |
B.民族资本仍然受外国资本挤压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
D.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
19.
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据此可知
A.理学不利于约束到的人心 | B.宋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
C.理学失去了传统的主流地位 |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这表明此时期
A.科学研究注重实验 |
B.科学研究重心转移 |
C.科研有非实用趋向 |
D.科技指导农业生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