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上的一个死结,西方外交要求平等,天朝体制讲究藩属,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
1873年被称为大清朝“礼崩乐坏”元年:清廷将觐见礼仪问题下放给大臣们商议。
翰林院编修吴大澄激烈反对外国使节用平等礼仪觐见同治皇帝,理由是破坏了祖宗旧制,会改变清朝的政体。
浙江道监察御史边宝泉激烈要求外国使节行跪拜礼仪,用中国臣子跪拜之礼要求外国使节是一种优待。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国家正面临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朝廷礼制应随情势变通,既然已将西方诸国“许为敌国,自未便以属国之礼相待”。
材料 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上的一个死结,西方外交要求平等,天朝体制讲究藩属,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
乾隆时代(1793年) | 礼部坚持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 |
咸丰时代(1860年) | 指示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否则“唯有与之决战” |
同治时代(1873年) | 英、法、俄、美等六国使节终于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 |
1873年被称为大清朝“礼崩乐坏”元年:清廷将觐见礼仪问题下放给大臣们商议。
翰林院编修吴大澄激烈反对外国使节用平等礼仪觐见同治皇帝,理由是破坏了祖宗旧制,会改变清朝的政体。
浙江道监察御史边宝泉激烈要求外国使节行跪拜礼仪,用中国臣子跪拜之礼要求外国使节是一种优待。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国家正面临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朝廷礼制应随情势变通,既然已将西方诸国“许为敌国,自未便以属国之礼相待”。
——摘编自腾讯历史《转型中国1864-1949》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清末礼崩乐坏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充分运用材料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解析准确,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醒世恒言》卷二十《张廷秀逃生救父》中,赵昂欲害死张权,掏出银子来放在桌上,就换来巡捕杨洪“吩咐个强盗扳他,了其性命”的承诺。卷三十五《徐老仆义愤成家》中,老仆阿寄通过经商获利,重振主母家业,且勤谨自守,获得了乡人的尊重,还获得朝廷旌表,《明史》将其事载入“孝义传”而名垂青史。《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记载:“甲在舟中,看了千金,转忆十娘,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能让李甲独自留在悔恨和痛苦中的是沉水的“百宝箱”,写尽了对公子贪图千两白银的嘲讽。
材料 《醒世恒言》卷二十《张廷秀逃生救父》中,赵昂欲害死张权,掏出银子来放在桌上,就换来巡捕杨洪“吩咐个强盗扳他,了其性命”的承诺。卷三十五《徐老仆义愤成家》中,老仆阿寄通过经商获利,重振主母家业,且勤谨自守,获得了乡人的尊重,还获得朝廷旌表,《明史》将其事载入“孝义传”而名垂青史。《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记载:“甲在舟中,看了千金,转忆十娘,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能让李甲独自留在悔恨和痛苦中的是沉水的“百宝箱”,写尽了对公子贪图千两白银的嘲讽。
——摘编自明代中后期冯梦龙编选的“三言”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上述故事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明朝重大历史现象,并评析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准确全面。)2.单选题- (共16题)
3.
《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A.人定胜天的世界观 |
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 |
C.和谐统一的生态观 |
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 |
4.
中国历史上对女性审美的地域认知在南宋以前认同黄河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后认同长江流域为美女群体核心区。南宋以前高大丰硕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南宋以后纤小轻盈美的主流审美观与南方核心区人种吻合。中国古代女性审美认知的地域变化反映出
A.社会经济区位的变迁 |
B.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
C.各地区审美差异消除 |
D.民族文化已逐渐统一 |
5.
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
A. 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B. 农耕文明不断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
D.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A. 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B. 农耕文明不断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
D.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6.
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
7.
《广志绎》称:明代万历时,“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这说明当时
A.区域贩运兴盛 |
B.市镇经济繁荣 |
C.商帮大量出现 |
D.自然经济瓦解 |
8.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传统农业的再生产形式有落后性 | B.我国粮食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
C.我国重视农业的政策具有持续性 | D.传统的科学技术不能提高生产率 |
9.
据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燕国辖地(今鞍山一带)出土了大量的刀币和铁制农具。在热河兴隆的古代冶铜遗址附近,出土了大量有文字的铸造生产工具的铁花,还有锄、镰、斧、凿、刀等生产工具。这说明
A.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形成 |
B.铁器己在全国各地区普遍应用 |
C.铁器开始取代青铜器成为生产主导 |
D.货币和文字的使用己相当普遍 |
10.
下表为乾隆元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由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 户数 | 占有土地及比例 |
1亩以下 | 69 | 27.43亩,2.4% |
1--10亩 | 122 | 494.62亩,43.6% |
10--20亩 | 36 | 469.36亩,41.4% |
20亩以上 | 6 | 142.86亩,12.6% |
合计 | 233 | 1134.27亩,100%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B.自耕农经济较盛行 |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
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
11.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
12.
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勖勉学生不要参加科举,不要只想追求利禄,即使是青衣紫袍满地皆是,也不要俯身去拾,而要向颜渊学习,居陋巷钻研圣贤经传,只追求明诚两进、敬义偕立。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书院教育与科举制的对立凸显 |
B.朱熹旨在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
C.理学思想出现反功利、重实学倾向 |
D.理学注重社会教化,有利巩固统治 |
13.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
B.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
C.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
D.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
14.
宋代《管氏地理指蒙》指出: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种理论到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才有所改变,其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明朝传统科技的进步 | B.科举制对科技的促进 |
C.欧亚两洲交流的加强 | D.海禁政策被政府否定 |
15.
当代著名史家杜维运先生说:“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晋)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 |
B.叔孙通为刘邦设计礼仪,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 |
C.(汉代)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 |
D.皇帝兼并天下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
16.
中国古化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同时,科举考试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这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实质是
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 |
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
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
D.保证选官相对公平 |
17.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据此可知,南宋时期
A.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
B.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素养 |
C.理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
D.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