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69991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2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时期
中国
西方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成祖:正式规定《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内容。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18世纪
黄宗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卢梭:“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时期中国和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③时期中西方思想主张对社会进程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深感“创巨痛深”,因此“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有字铎之言”......他们接过林则徐、委员所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旗帜,采西学,设局厂,谋自强,掀起了一场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这一以“师夷智”为新内涵的经世运动,不仅给经世学注入了新内容,将晚清经世实学思潮推向高潮,而且造成了中国文化结构的异动,为近代“新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______摘编自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的流变》
材料二甲午战后,更多的人开始以宽容的态度,接受西学。谈西学不玩如以往那样被诋毁为“士林败类”“明教罪人”,而是“识者渐知西法之不能尽拒,谈洋务者不以为为深耻”......维新人士试图建构的全新内涵的“中体西用”思想是在曲折中不断得到认同的。康、梁等人倡导的“中体西用”,其内涵上大大超过了洋务派所主张的学习西方的器械、技艺的表层。
______摘编自刘长生、郑武成《中体西用思想与维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前期“师夷智”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所学知识,支出维新派的“中体西用”有何新发展

2.单选题(共25题)

3.
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派的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化,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改革是由他们开始的。先前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虽然提出了不少改革主张,但还是一种思想。”根据这句话,可以推知洋务派
A.让改革派思想有了实践意义
B.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C.使得崇洋媚外思想开始出现
D.促使国家走向分裂的道路
4.
《西方文明史》写道:“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据此可知促成启蒙运动的因素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C.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打击
D.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
5.
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是指
A.天赋人权B.三权分立C.人民主权D.社会契约论
6.
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C.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7.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Virgil Pinot)称:“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仅以此而论,中国似乎就比英国更受欢迎。”这主要因为
A.18世纪法国,启蒙哲人们对中国儒家文明更感兴趣
B.儒家文化提供了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平等”精神
C.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故意曲解儒家思想
D.当时的中国儒家思想比英国的启蒙思想更有活力
8.
史学家陈衡哲在评论欧洲某一历史运动时说道:“后来社会秩序渐定,人民渐有余暇去运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他们对于教会的出世观念,不免就发生了一种反动。”这里所说的“反动”主要指的是
A.否认宗教神学
B.享受现世人生
C.追求高雅精致
D.反对君主专制
9.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袜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A.否定神的存在
B.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
C.宣扬唯物主义的思想
D.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10.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B.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C.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D.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11.
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12.
“这个世界和它所有的美好事物看来是由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出来的… … 人有知识和能力去统治它、管理它… … 在现实生活与来世生活中,他事实上在任何时候都拥有快乐和幸福。”作者的主旨是宣扬( )
A.以人为本的宗教理念B.上帝创造万物灵长
C.反对禁欲,强调来世享福D.人类可以统治世界
13.
有学者认为,16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直面的课题”大致可以总结为两个:一是形成秩序的能力不再为士大夫独有,而是一边广泛向庶民开放,一边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二是把在经济、社会中活动的主体个人的行动和追求利益的欲望定位于秩序之中。据此可知,这些知识分子
A.主张挽救瓦解的社会结构
B.质疑理学构建的纲纪伦常
C.顺应市民阶层发展的潮流
D.萌生否定君主专制的思想
14.
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1254—1324年)在中国游历了17年,著有《马可·波罗行记》,记述他在中国的见闻,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与马可·波罗同时代的文化成就有()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授时历》《神曲》
C.《天下郡国利病书》太阳中心说
D.《窦娥冤》《哈姆雷特》
15.
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载:“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被广为接受。由此可知,古人认为(  )
A.中医理论带有封建迷信色彩B.人具有超越自然的主体地位
C.要掌握自然规律从而征服自然D.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16.
清道光至成丰年间,徽班为适合北京人的口味,逐渐结合北京语音演唱,向京腔衍变。徽剧糅合汉剧等剧种的优点,产生京剧。这表明京剧
A.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
B.是北京地区盛行的地方戏剧
C.是由徽剧衍生出的重要分支
D.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融合体
17.
“此时的宇宙被描述成运动中的物质,受到充满宇宙的无形的力的控制,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这些力可用数学方式表现出来。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上述“普遍法则”的主要影响是
A.引领人们理性认识自然
B.发现了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C.开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D.颠覆了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18.
“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的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这则材料主要反映
A.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和经济关系
B.重工业的出现取决于新能源的应用
C.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
D.新能源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经济垄断
19.
林则徐在《拟喻英吉利国王檄》中曾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怀柔绥远,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以富庶,赖有此也。……况如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又外国之呢羽毕叽,非得中国丝斤,不能成织。……外国所必须者,曷可胜数,而外来之物,皆不过以供玩好,可有可无,既非中国要需,何难闭关绝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林则徐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②中国是世界的重要原料供应地
③打开国门学习西方是强国富国之路
④保持两国贸易关系对双方都有利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20.
洪仁玕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舌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而骆秉章则将原来的《英吉利夷船入寇记》改为《洋务权舆》了。这表明了
A.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
B.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
C.农民领袖思想觉悟的提髙
D.傲慢自大的观念发生变化
21.
“宗其理(指天演之术)而大阐人伦治化之事,帜其学曰‘群学(社会学)’。‘群学’者何?荀卿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严复《原强》)这说明严复
A.利用传统文化介绍西方思想
B.认为进化论与儒学功能一致
C.提出西方思想源于中华文化
D.主张以救亡图存为首要任务
22.
严复在《原强》中说“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其目的是
A.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思想
B.主张仿效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反对君主制,主张君民平等
D.要求清政府广开言路,招贤纳士
23.
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但没几年,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这一变化说明
A.民主共和观念成为共识
B.钱玄同对儒学态度摇摆不定
C.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D.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
24.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大学的学术殿堂。”材料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混淆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界限
25.
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有这样的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作者提出的主张不切合实际B.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C.落后的制度带来思想的闭塞D.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
26.
李大钊在反驳胡适的马克思主义不适用中国的说法时就曾明确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所以现代的社会主义,包含着许多把它的精神变作实际的形式适合于现在需要的企图。”李大钊所阐述的核心思想是
A.社会主义已产生重大影响
B.社会主义一定会胜利
C.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
D.马克思主义需中国化
27.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据此可知,南宋时期
A.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B.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素养
C.理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

3.选择题(共4题)

28.读图,完成经纬知识考题.

29.

(2015•陕西)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经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30.

仿照下列句子,在横线上补充恰当内容,使之与前面构成排比。

       星星对天空说:你是我温暖的眠床。浪花对大海说:你是我快乐的摇篮。{#blank#}1{#/blank#}{#blank#}2{#/blank#}{#blank#}3{#/blank#}{#blank#}4{#/blank#}

31.

仿照下列句子,在横线上补充恰当内容,使之与前面构成排比。

       星星对天空说:你是我温暖的眠床。浪花对大海说:你是我快乐的摇篮。{#blank#}1{#/blank#}{#blank#}2{#/blank#}{#blank#}3{#/blank#}{#blank#}4{#/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