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地方自治开始向近代转变,治安法官取代郡长,逐渐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603—1688年),经历两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实验,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世纪,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地方自治发展到鼎盛时期。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l9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国家立法机关主动控制地方自治主体的现象。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1894年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地方逐步仰仗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地方自治与近代英国地方自治的相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
材料一 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地方自治开始向近代转变,治安法官取代郡长,逐渐拥有广泛的行政权力。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603—1688年),经历两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实验,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世纪,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地方自治发展到鼎盛时期。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l9世纪后期开始出现国家立法机关主动控制地方自治主体的现象。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1894年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地方逐步仰仗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研究》
材料二 西方地方自治观念传入中国,始于道光年间,在内忧外患之下,1907年清政府的地方自治序幕在江苏的“上江”(上元和江宁)两县拉开,自治局、调查局、调查官署局等自治机构先后成立)同年,清廷令各省设立咨议局。)1908年开始,清政府先后颁布《洛议局章程》、《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议事会议员选举章程》等,从而形成了由城镇乡自治到府厅州县自治的等级地方自治架构。但地方自治未脱离“官治”,自治章程严格规定业务范围、活动规则;在相关政策的宣讲过程中,出现了民众误会、反对等现象。1909年,各省议员赴京请愿速开国会,遭到清廷坚决拒绝,矛盾很快激化,地方自治运动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编自丁旭光《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地方自治与近代英国地方自治的相同之处,并说明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
2.
阅读材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材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 史实 |
秦汉 |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传到朝鲜 |
隋唐 | 唐朝高丽了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
宋元 | 设置节舶式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
明清 |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基本内容包括吉、宾、军、嘉、凶等五礼,计150卷。其中吉礼的主要内容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在这些礼文中,规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程序、议节、方式,人的身份及担任的相应角色,礼器及乐舞的规格等。
唐代的礼乐制度包含天人关系、君臣关系、官员关系、民族关系、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涉及各色人等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乃至于衣食住行、岁时节庆、文体娱乐等方方面面。唐代时家礼开始出现,早期“礼不下庶人”的局面改变。在礼乐制度从中原到边疆的传播过程中,国内各种文化因素之间,在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以礼乐制度为核心达成了一致。同时,唐的礼乐制度在周边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材料 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基本内容包括吉、宾、军、嘉、凶等五礼,计150卷。其中吉礼的主要内容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在这些礼文中,规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程序、议节、方式,人的身份及担任的相应角色,礼器及乐舞的规格等。
唐代的礼乐制度包含天人关系、君臣关系、官员关系、民族关系、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涉及各色人等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乃至于衣食住行、岁时节庆、文体娱乐等方方面面。唐代时家礼开始出现,早期“礼不下庶人”的局面改变。在礼乐制度从中原到边疆的传播过程中,国内各种文化因素之间,在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以礼乐制度为核心达成了一致。同时,唐的礼乐制度在周边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摘编自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礼乐制度制定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礼乐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单选题- (共19题)
4.
何炳松在《欧洲大历史》中认为:“罗马帝国既有统一之政府,故有全国一致之法律。各地习俗,纵有不同,而公平原理,不分畛域。罗马帝国之法律,欧洲至今受其赐。人道精神,始终贯彻其间,为古代各种法典所不及。”该观点认为罗马法
A.诞生于罗马帝国时期 |
B.照顾了所有人的公平 |
C.是古代史上最完备的 |
D.对欧洲产生深远影响 |
5.
1877年5月16日,法国保守派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共和派总理西蒙内阁辞职,任命君主派布罗伊组阁。共和派议员联名提出议案,拒绝支持新内阁。麦克马洪在参议院的同意下强行解散众议院,重新选举。参加投票的选民高达80%以上。结果共和派获得420万张选票,占到329席,保守派仅占208席。这一事件表明法国
A.专制主义的历史传统根深蒂固 |
B.1875年宪法存在严重缺陷 |
C.人民在政治上日趋理性和成熟 |
D.走向共和的道路步履维艰 |
6.
下面为20世纪30年代中共领导下的苏区主要货币表(部分),下列对这些货币所反映的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1 | 1931年鄂东银行贰串文券,正面印有马克思像,背面印有“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拥护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农民银行!”等口号。 |
2 | 1931年江西工农银行银元券壹元券,正面左右印有马克思和列宁头像,背面下面印有“增加工农生产”,左侧印有“发展社会经济”口号。 |
3 | 1934年川陕省工农银行铜元票三串文券,正面印有“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口号。背面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坚决保卫赤区”口号和列宁像。 |
A.全国各地的根据地日益的扩大 |
B.根据地重视土地革命与经济建设 |
C.革命斗争受到国际共运的影响 |
D.当时革命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
7.
中国近代思想家第一次提出“救亡”口号后,“救亡”开始成为爱国者心中最紧迫、最关注的中心问题,中国近代民族觉醒发生了里程碑意义的变化。这一变化源于
A.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
D.日本侵略者占领东三省 |
8.
伊恩布鲁玛在《创造日本:1853~1964年》中记载:“日军先是于1937年之夏同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在周边展开了一场激烈厮杀。城市遭到轰炸,郊区的战斗趋于白热化,有二十五万中国人在战火中丧生,多为平民。在日军实施某起大屠杀的遗址,一块纪念碑这样写道:‘血流成河,染红了大海。’”此次战役
A.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
B.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 |
C.使得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
D.日军犯下侵华战争中最恶劣的罪行 |
9.
1941年中共中央指出:“中国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对英美的统一战线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在与英美合作之下消灭日寇是中国民族解放的必要前提;他方面,中国内部团结一致改革政治、军事,积极牵制打击敌人,积极准备战略反攻,又是英美战胜日寇的重要条件。”这表明
A.中共维护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
B.国共两党实行完全相反的政策 |
C.中共利用英美的影响力结束内战 |
D.中共的内外政策受到英美控制 |
10.
下图反映的是1953年5月,为进行即将展开的普选,全国各地积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展开普选宣传活动。这


A.促进了《共同纲领》的制定 |
B.体现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的特点 |
C.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
D.表明全国人大召开的时机日益成熟 |
11.
***在《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或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下列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一边倒 |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另起炉灶 |
D.求同存异 |
12.
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述现象
A.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
B.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 |
C.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 |
D.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13.
1938—1949年创办的报刊生存时间简表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生存时间(年) | 占当年所创办报刊的百分比 | 说明 |
1 | 35% | 期间平均每一年近千种报刊创办,最多一年高达1628种。 |
2 | 66% | |
3 | 13.2% | |
4 | 7.2% | |
5 | 3.7% |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战争制约报刊业生存 |
B.政府对宣传领域放松控制 |
C.各种政治力量此消彼长 |
D.报刊宣传自由民主思想 |
14.
1978年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井喷”之年,在中国发行的长片有433部,全国累计观影231.4亿人次。1979年,全国的观影规模增加到293.1亿人次,相当于全国观众平均每人每年观看了28次电影,一度超越了美国电影“黄金时代”的纪录。这表明当时
A.政府政策调整适应民众精神需求 |
B.中国电影制作水平显著提高 |
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娱乐方式丰富 |
D.中国对外交往取得重大突破 |
15.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指控“自创新神”和“腐蚀青年”两项罪行。苏格拉底申辩称“我所做的无非是劝告青年人和老年人不要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和财产,而轻视自己的灵魂”。据此判断苏格拉底
A.抨击雅典民主政治 |
B.追求人的精神修养 |
C.推崇“知识即美德” |
D.强调人的决定作用 |
16.
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7世纪,人文主义者都把成为“皇家顾问”(向君主及其大臣建言)作为追求。而启蒙运动者则把自己看成是“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希望通过影响人民大众,制造并指挥舆论来引导当权者。这一变化说明
A.文艺复兴提倡君主专制 |
B.文艺复兴主张因信称义 |
C.启蒙运动重视公共意志 |
D.启蒙运动抛弃人文主义 |
17.
日本学术界曾提出唐宋变革说,认为唐代是贵族社会的完结,宋代是平民社会的开始。下列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文化现象是
A.怀素张旭等草书大师的出现 |
B.情节曲折的传奇小说受到市民欢迎 |
C.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 |
D.《游春图》《步辇图》等风俗画的流行 |
18.
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报刊中时常出现的时髦名词,没有人禁止赞扬苏俄的暴力革命,以俄为师成为立志改造中国的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这反映出当时
A.北洋军阀政府思想控制松弛 |
B.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 |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
D.社会主义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
19.
梁启超曾说,魏源所谓“以夷攻夷”、“以夷款夷”、“以夷长技以制夷”之三大主义,“由今观之,诚幼稚可笑,然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其意在强调魏源
A.抛弃了藐视西方人的传统观念 |
B.改变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 |
C.找到了反抗外国侵略正确途径 |
D.开启了近代学习西方先河 |
20.
纵贯北京城的中轴线可以说是“中”字的“|”,而方方正正的紫禁城就是“中”字的“口”,中轴线穿过紫禁城就组成了中国的“中”字。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正中也有一条中心线,连接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国会山,而与其相交的是一小横,即杰弗逊纪念堂到白宫,组成的是“十”字架。这两种建筑
A.隐含了以统一为中心的意识 |
B.体现了各自的历史文化信仰 |
C.反映了专制至上的设计理念 |
D.说明了东西文化的相互融合 |
21.
下表为《申报》中“民族”和“中华民族”词语使用频率变化表
这些变化表明
年份 | “民族”可检索出的条目(条) | “中华民族”可检索出的条目(条) |
1911 | 243 | |
1925 | 502 | 81 |
1928 | 1119 | 183 |
1939 | 2369 | 372 |
这些变化表明
A.民族主义生成依赖于大众传媒 |
B.国家的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
C.辛亥革命导致了民族意识形成 |
D.民族危机提高了国人民族意识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