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1)材料一表明普罗塔哥拉对神持何态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材料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普罗塔哥拉对神持何态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2)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
(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4)依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的理由。(2)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
(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4)依据材料四,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2.单选题- (共30题)
3.
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 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 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A. 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 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
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是
A.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经济 |
B.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
C.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
D.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
5.
“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五湖四海”。这说明的是
A.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 | B.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 |
C.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 | D.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 |
6.
1950年7月,***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 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
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 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 |
7.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 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
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
8.
“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段话提供的主要信息是:( )
A.强调评价历史事物应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 |
B.这段话体现了整体的历史观 |
C.强高科学技术对落后社会的巨大冲击力 |
D.肯定“中体西用”是合乎历史规律的 |
9.
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对“近代社会宣言书”理解最为契合的是
A.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 |
B.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
C.描绘了“理性王国”蓝图 |
D.鼓舞了民族独立的斗争 |
10.
卢梭认为:“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合讨论并通过,英国人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这表明卢梭
A.认可精英政治 |
B.推崇代议制 |
C.反对三权分立 |
D.崇尚直接民主 |
11.
下面是1795年出版的法国作家孔多塞所写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一书目录摘要
第四个时代人类精神在希腊的进步下迄亚历山大世纪各种科学分类的时期
第七个时代科学在西方的复兴 从科学最初的进步下迄印刷术的发明
第八个时代从印刷术的发明 下迄科学与哲学挣脱了权威的束缚的时期
这表明作者认为
第四个时代人类精神在希腊的进步下迄亚历山大世纪各种科学分类的时期
第七个时代科学在西方的复兴 从科学最初的进步下迄印刷术的发明
第八个时代从印刷术的发明 下迄科学与哲学挣脱了权威的束缚的时期
这表明作者认为
A.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自己 | B.科学技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
C.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不断融合 | D.历史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 |
12.
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约翰·加尔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类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选择,只能通过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去证明上帝的决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否定了《圣经》的绝对权威 |
B.后者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 |
C.二者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信仰要求 |
D.二者都破除了教权与世俗权力的束缚 |
13.
“他们无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无心于细细品味那种空灵、含蓄、主观性强烈的美形态与艺术形式。他们所醉心的,是具有容量、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是能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文中的“他们”最欣赏的应该是
A.楚辞 |
B.汉赋 |
C.唐诗 |
D.宋词 |
14.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情况,称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发展 |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
D.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
15.
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 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 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
18.
伽利略认为木星有若干卫星,卫星像月亮围绕地球那样绕着木星转,天体也许具有和地球一样的实质,地球和天空之间的传统区分开始引起怀疑。约翰·多恩表达了17世纪初新天文学扰乱人心的影响。他写道:“一切都破碎了,一切都失调了。”这主要表明“新天文学”
A.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
B.引起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
C.动摇了人们对封建神学的迷信 |
D.推动了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
19.
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这表明严复
A.抛弃了进化论思想 |
B.认识到了西方文明的本质 |
C.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
D.欲从传统思想中寻找价值 |
20.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
21.
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
B.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
C.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
D.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
22.
陈独秀说:“吾因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
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
23.
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
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
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
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
24.
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经济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显示了
A.国民权利和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
B.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C.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
D.革命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
25.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
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
C.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
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
26.
孙中山曾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对这段话中的“忠”,下列理解中最准确的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
B.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
C.强调了民族民主意识 |
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
27.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②③ |
D.①③ |
28.
(题文)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变法维新 | B.民主科学 | C.三民主义 | D.社会主义 |
29.
1912年5月,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中说:“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这一观点主要表明
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
B.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
C.清朝统治成为众矢之的 |
D.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
30.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
31.
西班牙《世界报》报道:“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汇报》报道:“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这两则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评论,最有可能是指( )
A.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 B.“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
C.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 D.“神舟”飞船发射成功 |
32.
美学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所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这说明“百家争鸣”的提出
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
B.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 |
C.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
D.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
3.选择题- (共7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0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