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蚕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货指田中所出)。农商之分,实自此始。
材料二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三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材料一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蚕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货指田中所出)。农商之分,实自此始。
——据司马迁《史记》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其表现。材料二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吴自牧《梦良录》
(2)据材料说明,与唐朝相比,宋朝商业发展呈现出哪些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新变化的原因?材料三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代商业呈现的特点。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預。政府惟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材料二:上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任命约翰逊将军主持全国复兴总署工作。约翰逊采取的措施有:国家干预企业生产:国家可以全面收购私人企业:国家干预企业劳资关系:国家兴办公共工程等。
材料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經济不等于資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政策?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僵化模式指什么?在经济上的主要弊端表现在哪里?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认识,
材料一: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預。政府惟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材料二:上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任命约翰逊将军主持全国复兴总署工作。约翰逊采取的措施有:国家干预企业生产:国家可以全面收购私人企业:国家干预企业劳资关系:国家兴办公共工程等。
材料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經济不等于資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政策?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僵化模式指什么?在经济上的主要弊端表现在哪里?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认识,
2.单选题- (共22题)
3.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阐明了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至城市 |
B.坚持新民主主义发展路线 |
C.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 |
D.遵循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 |
4.
有人认为,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是一个完全可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相媲美的历史壮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三大改造
A.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
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
C.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5.
我国的开放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是以经济开放为基础和重点,包括积极发展同其他各国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说明我国的开放
A.格局初步形成 |
B.采用渐进方式 |
C.奉行平等互利 |
D.具有全方位性 |
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施的对外开放大致可以划分为“试点探索”“扩大深化”“体制性开放”三个阶段。试点探索是指
A.经济特区的创办 |
B.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
C.沿海开放区设立 |
D.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
7.
下表为西欧1500年到1600年价格上涨情况统计表,这一现象
国家(城市) | 西班牙 | 法国 | 英国 | 荷兰莱顿 | 意大利 |
价格上涨 | 3.4倍 | 2.2倍 | 2.6倍 | 3倍 | 2倍 |
A.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
B.导致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
C.加剧了各国间的矛盾 |
D.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
8.
1688年政变后,英国依靠强大的政权、优越的海上力量和发达的国内工商业,更加疯狂的进行殖民扩张,英国的行动
A.旨在颠覆西班牙霸主地位 |
B.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 |
C.为工业革命开展做了奠基 |
D.使其成为了世界工厂 |
9.
17世纪,该国的船只在欧洲世界里是最便宜和实用的。商人依靠这些船只航行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上,充当着各地贸易的中介人和承担商品的转运业务。材料评价的国家是
A.西班牙 |
B.荷兰 |
C.英国 |
D.法国 |
10.
这一时期,电力、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内燃机器的创制和使用 |
B.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 |
C.垄断组织的出现和推广 |
D.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 |
12.
下表为1961—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此表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年份 | 1961—1965 | 1966—1970 | 1971—1975 |
国家为发展农业生产投入资金(10亿卢布) | 6.3 | 11.7 | 19.5 |
拖拉机(千辆) | 170 | 235 | 287 |
收割机(千辆) | 57 | 59 | 70 |
载重汽车(千辆) | 52 | 102 | 187 |
无机肥料(百万吨) | 16 | 40 | 65 |
A.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是农业 |
B.苏联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提高 |
C.完成工业化的苏联反哺农业 |
D.苏联的农业得以迅速发展 |
13.
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逐步形成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形成主要在于
A.精耕细作农业的出现 |
B.铁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
C.集体耕作方式的破产 |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定 |
15.
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自秦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都将此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推行。这次因为该政策
A.消除了农商间的矛盾 |
B.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
C.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 |
D.旨在维护小农利益 |
17.
古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地区合作关系,即朝贡贸易制度,它以中国为中心,涵盖周边国家与地区。这一制度的实施
A.使中国外贸渐趋萎缩 |
B.意在获取经济效益 |
C.不利于海外各国联系 |
D.有助宣扬中国国威 |
18.
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明代中后期同一现象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明代中后期
| 出处 |
江南沿海丝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明神宗实录》 |
江西景德镇民营制瓷手工业“聚拥至万余人” | 《明神宗实录》 |
浙东山区出现菁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 | 熊人霖《南荣集》 |
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 |
B.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
C.资本主义因素显现 |
D.城镇商业呈现繁荣 |
20.
下表是16至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比例 | 1520 | 1600 | 1670 | 1700 | 1750 | 1801 | 1851 |
城市总人口 | 5.25 | 8.25 | 13.5 | 17.0 | 21.0 | 27.5 | 51.0 |
A.圈地运动的影响 |
B.工业革命的进行 |
C.自由贸易的发展 |
D.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
21.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清政府不允许私人资本企业创办。甲午战争后,民间开办企业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清政府这一改变的出发点是
A.解决政府财政危机 |
B.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
C.对抗列强经济渗透 |
D.迎合民族资产阶级 |
22.
从1912年到1914年,新的私人资本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涌现,出现了一个开设工厂的热潮。这一热潮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列强经济侵略放松 |
B.提倡国货运动开展 |
C.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
D.大量实业团体涌现 |
23.
1984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中央ll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出
A.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发生质变 |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
C.农业经济发展障碍得以消除 |
D.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