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1)材料一中图一、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决策方式有何不同。
材料二:(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2)据材料二指出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苏格拉底为之痛心,但并未因此对民主制度的活力丧失信心,于是开始运用自己的博学来展开对民主制度的批评,企图予以改良,在他看来,雅典民主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外行治国”,即听任国家的命运由丝毫不懂政治知识的普通民众去摆布,他特别反对城邦官员的“抽签选举法”,认为此法愚不可及;“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他还发现,由于民众缺乏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知识,他们极容易受一些同样没有政治知识、但擅长说服技术的蛊惑家的影响和控制,从而在一种盲目激情引导下做出种种错误的决策。
——《世界文明史》
(3)综合图二及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意义及弊端。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材料一:见下图。

(1)材料一中图一、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决策方式有何不同。
材料二:(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2)据材料二指出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苏格拉底为之痛心,但并未因此对民主制度的活力丧失信心,于是开始运用自己的博学来展开对民主制度的批评,企图予以改良,在他看来,雅典民主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外行治国”,即听任国家的命运由丝毫不懂政治知识的普通民众去摆布,他特别反对城邦官员的“抽签选举法”,认为此法愚不可及;“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他还发现,由于民众缺乏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知识,他们极容易受一些同样没有政治知识、但擅长说服技术的蛊惑家的影响和控制,从而在一种盲目激情引导下做出种种错误的决策。
——《世界文明史》
(3)综合图二及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意义及弊端。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
15至20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在经济领域经历了重大转变,其中货币流通、世界市场、国际贸易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0年以后欧洲商队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海外贸易的中心和贸易方式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中心的变化;并说明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材料三“白银的世界货币中心地位在世界上持续了几个世纪后逐渐被黄金取代。……二战后,美国把黄金与美元挂钩,创立起“美元帝国”。
——寇玉琪《货币:统治世界的终极武器》
(3)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规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做出了哪些努力?
材料一1500年以后欧洲商队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海外贸易的中心和贸易方式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中心的变化;并说明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材料三“白银的世界货币中心地位在世界上持续了几个世纪后逐渐被黄金取代。……二战后,美国把黄金与美元挂钩,创立起“美元帝国”。
——寇玉琪《货币:统治世界的终极武器》
(3)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规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做出了哪些努力?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以有限的资源和经验,能够维持始于恢复时期的经济增长和完成在1949至1952年底期间谨慎地开始的制度改革。这样,中国这几年的经验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的经验形成了对比,后者的农业制度改革证明是一个灾难。
——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册)
(1)材料一中“完成在1949至1952年底期间谨慎地开始的制度改革”指什么?苏联相比,这一中国“农业制度改革”有何特点?
(2)从1952年底到1978年底,哪一次农村改革出现类似苏联改革的失误?为何会有这样的失误?
材料二: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80%以上的人口的积极性。我们是在1978年年底制定这个方针的,几年工夫就见效了。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材料二中“搞活经济”的方针政策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制定该方针政策的背景及其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以有限的资源和经验,能够维持始于恢复时期的经济增长和完成在1949至1952年底期间谨慎地开始的制度改革。这样,中国这几年的经验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的经验形成了对比,后者的农业制度改革证明是一个灾难。
——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册)
(1)材料一中“完成在1949至1952年底期间谨慎地开始的制度改革”指什么?苏联相比,这一中国“农业制度改革”有何特点?
(2)从1952年底到1978年底,哪一次农村改革出现类似苏联改革的失误?为何会有这样的失误?
材料二: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80%以上的人口的积极性。我们是在1978年年底制定这个方针的,几年工夫就见效了。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材料二中“搞活经济”的方针政策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制定该方针政策的背景及其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3题)
7.
下图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对下图反映的信息认识正确的是

①加速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
②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③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的控制
④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①加速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
②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③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的控制
④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A.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9.
21世纪初,中国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促进中亚地区和平与稳定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B.与美国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 |
C.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
D.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
13.
杨德才在《中国经济史新论》中指出,1920年同1913年比较,厂矿数和资本额分别增加了152%和51.3%。这种速度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洋务派大力投资兴办了新式企业 |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
D.南京国民政府重视经济建设 |
14.
对下表中数据变化的解释准确的是
农轻重产值比重变化表(%)
农轻重产值比重变化表(%)
| 农业 | 轻工业 | 重工业 |
1960年 | 21.8 | 26.1 | 52.1 |
1962年 | 33.3 | 30.3 | 36.4 |
A.三大改造激发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
B.“大跃进”运动提高了农业和轻工业产值 |
C.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D.“二五”计划后期我国调整了国民经济结构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