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比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力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化版社)
材料二 1746年,乔治二世听取了卡特赖特勋爵和成廉·普特尼的意见,否决了由配兰(时任内阁首相)提出的任命威廉·皮特为国防大臣的建议。配兰等人亳不退让,于2月10日带领全体阁员和其他非阁员大臣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当时就任命巴思伯爵为财政大臣,受命組阁。巴思伯爵不是下院议员,又缺少一位能帮助他控制下院多数的得力助手,很难得到下院的必要支持。……他总共只当了两天“首相”,在英国近代政治史上创下了一个新记录。……乔治二世面临政治危机,只好再请配兰等人复职。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
材料三 其主要内容有:一是重新分配议席,下议院议席分配将都议员人数由188席增加至253席,市代表由465席减至399席,取消“衰败选区”(人口减少、经济落后地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其具体规定是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镇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间的31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
——陈敏昭《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一分析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原则,说明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政治根源。
(3)据材料三概括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这一改革内容有何积极影响?
(4)纵观近四个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材料一 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比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力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化版社)
材料二 1746年,乔治二世听取了卡特赖特勋爵和成廉·普特尼的意见,否决了由配兰(时任内阁首相)提出的任命威廉·皮特为国防大臣的建议。配兰等人亳不退让,于2月10日带领全体阁员和其他非阁员大臣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当时就任命巴思伯爵为财政大臣,受命組阁。巴思伯爵不是下院议员,又缺少一位能帮助他控制下院多数的得力助手,很难得到下院的必要支持。……他总共只当了两天“首相”,在英国近代政治史上创下了一个新记录。……乔治二世面临政治危机,只好再请配兰等人复职。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
材料三 其主要内容有:一是重新分配议席,下议院议席分配将都议员人数由188席增加至253席,市代表由465席减至399席,取消“衰败选区”(人口减少、经济落后地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其具体规定是人口不足2000人的56个城镇被取消了下院议席,人口在2000~4000人之间的31个城市只能保留一个议席……
——陈敏昭《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一分析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原则,说明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政治根源。
(3)据材料三概括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这一改革内容有何积极影响?
(4)纵观近四个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2.单选题- (共22题)
2.
雅典所有公民都有资格担任法官,城邦将司法判决权赋予陪审法庭,陪审庭合议决定最终判决,让公民成为司法审判的主体。这种做法
A.体现了司法主权在民的原则 |
B.使雅典公民成为法律专业人才 |
C.提高了雅典人参政的积极性 |
D.使雅典城邦开始成为公民团体 |
3.
《罗马法》规定:“武力和畏惧完全与自愿的同意背道而驰,而后者乃诚实契约之根基;容许任何此类行为都是悖逆道德的”。又规定:“世代相传的习俗应受到尊重和服从,不得轻视,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由此可见罗马法( )
A.重视道德 |
B.重视契约 |
C.重视自由 |
D.重视习俗 |
4.
1215年6月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并听取民众的意见;不得强迫骑士和其他拥有土地者服额外的兵役。国王如有违反,可对其采取剥夺土地没收财产等手段予以制裁。这反映了《大宪章》
A.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
B.保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
C.取消了国王的征税权 |
D.奠定了英国宪政的基础 |
5.
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有独立的行政权,是实实在在的行政首脑,他有权遴选政府大臣,并亲自主掌国务大事;当时议会对政府并没有控制权,大臣之间不存在横向联系,也不需要协商一致。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法限制国王的权力 |
B.君主立宪制还有待完善 |
C.责任制内阁已经基本确立 |
D.《权利法案》遭到了破坏 |
6.
法国历史学家基佐在《1640年英国革命史》一书中叙述查理一世被审判时的情景:“第三次开庭在1月23日,情形还是同过去一样,人民向国王表示同情,且变得日益热烈起来。盛怒的军官们及士兵们虽然大声叫喊‘执行法律,杀头!’也是无济于事。……‘上帝拯救国王’的群众呼声在四面八方起伏回荡。”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国王专制统治的民意基础强大 |
B.内战后议会取得了绝对的权威 |
C.建立共和政体的群众基础良好 |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具有复杂性 |
7.
1928年美国法官塔夫特说:“这个国家的联邦和各州宪法把政府权力划分为3个分支。这并非说,3个分支不是同一政府的协调部分,或在其责任范围内,每个分支不可行使其他两个分支的行动权力。在决定它可以从其他分支寻求何种帮助时,这种帮助的范围和属性必须根据常识和政府协调的内在要求来确定。”这表明
A.美国政府机构不是分权政府 |
B.政府权力划分违背分权制衡原则 |
C.现实统治需要政府机构相互合作 |
D.美国政府要加强中央集权 |
8.
奥地利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在描绘列宁在1917年4月,坐着一列封闭的列车转道芬兰回到彼得格勒时,他写道:“这趟风驰电掣的封闭列车犹如一发炮弹,乘坐在里面的人物犹如威力强大的弹药,这一炮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旧世界。”茨威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列宁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帝国的专制制度 |
B.列宁领导的革命的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的统治 |
C.列宁当选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对资产阶级是沉重的打击 |
D.列宁为代表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一战,符合人民意愿 |
9.
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难抑兴奋激动的心情说:“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量,它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为一个军队,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恩格斯意在说明
A. 欧洲各国正在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 各国工人组织已建立稳固统一的联盟
C. 无产阶级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
D. 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
A. 欧洲各国正在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 各国工人组织已建立稳固统一的联盟
C. 无产阶级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
D. 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
10.
巴黎公社曾公布:取消市场经济自由交换的原则,禁止企业克扣工人工资;没收逃亡富人的住宅,供无家可归的工人居住,对贫困劳动者实行社会救济。这些措施有利于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
B.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
C.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
11.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欧洲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它们的陆军、海军和联盟体系已不再统治全球。这表明
A.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不在 |
B.欧洲国家逐渐沦为发展中国家 |
C.欧洲的分裂导致国际地位的下降 |
D.欧洲曾经的全球霸权不复存在 |
12.
二战后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划分了对某些国家的战后控制权。此表透露的正确信息是
| 罗马尼亚 | 希腊 | 南斯拉夫 | 匈牙利 | 保加利亚 |
苏联 | 90% | 10% | 50% | 50% | 75% |
英国 | 10% | 90% | 50% | 50% | 25% |
A.苏联与英国企图避开美国瓜分东欧 |
B.冷战事实上在二战后期已经开始 |
C.苏联与英国势力相当 |
D.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
13.
冷战期间,不少历史学家批评北约和华约间的军备竞赛使地区冲突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而冷战结束后,赞扬北约和华约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成为学术发展的潮流。这反映了
A.学术界力图对冷战作出辩证评价 |
B.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大战的爆发 |
C.历史研究不可能得出一致结论 |
D.意识形态决定学术研究的水平 |
14.
1946年2月22日乔治·凯南致美国国务院电文:“在那里(苏联)我们没有投资要去捍卫,没有确实存在的贸易会丧失,也几乎没有公民要去保护,更几乎没有文化交流要维持。我们惟一同他们有利害关系的不是我们已有的东西,而是我们所希望的东西。”这篇电文意在提示美国政府
A.继续维持与苏联的同盟关系 |
B.应该对苏联采取“冷战”政策 |
C.应该与苏联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
D.国家利益受到了苏联的威胁 |
15.
20世纪30年代后,美国一直将农业作为特殊行业给予国家补贴。二战后,欧洲国家和日本也实行农业补贴政策。这些国家的做法
A.旨在保护小农经济 |
B.是凯恩斯主义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
C.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
D.表明农业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
17.
本杰明·基恩认为,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该评价认为美洲的发现
A.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
B.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瓦解 |
C.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
D.有利于两个大陆文化的融合 |
18.
“对所运载的进出口货物和商品给予便利、降价、特权的船只仅指英格兰、爱尔兰、威尔士领地、根西岛、泽西或者特威德河畔贝里克城镇所造船只,或船只主人且至少四分之三的海员为英格兰人的船只。”颁布于17世纪的这一条例
A.意在与法国争夺美洲 |
B.顺应了殖民争霸需要 |
C.推动了贸易自由主义 |
D.斗争矛头直指西班牙 |
19.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
20.
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
21.
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刹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 |
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 |
C.超国家的联合体己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 |
D.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 |
22.
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做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这一主张
A.初显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
B.规划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宏伟蓝图
C.否定了雅典的城邦民主政体
D.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
A.初显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
B.规划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宏伟蓝图
C.否定了雅典的城邦民主政体
D.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
23.
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
3.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