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麒麟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69955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9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年,在与后金交战不利的情况下,明廷接受徐光启建议,购买西洋新型大炮,并聘请西洋铸炮师参与火炮铸造。清朝康熙年间命传教士南怀仁监制的神威大炮质量颇佳,在平定三藩和雅克萨战役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全国平定后,刀枪入库,造炮高潮戛然而止,自南怀仁去世后就没有再招外国人协助发展中国的火器制造业。同时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对火器控制极严,1715年康熙帝严斥奏请自造子母炮的山西总兵:“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清廷满足于中国火器对周边国家或某些民族的暂时优势地位,乾隆年间将英国使团炫耀实力的礼品——八门野战炮当做摆设束之高阁,未加以研究和仿造。徐光启的遗篇长期被当做经典研读,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大约通过阿拉伯人再通过十字军东征带回欧洲,此后,频仍的战争和军事征服成为欧洲新文明的发动机和助产婆。罗宾斯的《新的射击学原理》和马勒的《火炮论》对火炮的后坐力、射程和炮弹的飞行速度作了详尽分析和修正,这是近代力学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这些理论,锥形炮弹取代了球形炮弹……大炮锉床技术后来被用于蒸汽机制造,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气密性和效率。而枪弹要求高度的可换性又开辟了近代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之先河。欧洲火炮的进步被运用到舰船上,配置成坚船利炮体系,有实力闯进任何它想征服的海域。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指出中西火炮技术进步的共同因素以及清代中国火炮技术停滞不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火炮技术的进步带来的社会影响。

2.单选题(共21题)

2.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是英国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出身高贵、温文尔雅、教养良好等绅士理念逐渐弱化,边沁和穆勒提出的功利主义伦理道德观成为信条,形成所谓“维多利亚主义”道德风。下面与“维多利亚主义”道德风产生相关的是
①民主代议制
②工业革命
③对外扩张
④启蒙运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
3.
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复兴与发展的产物,从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来分析,每一种文化对以前的文化都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A.古希腊民主政治是代议制的源头
B.代议制的核心是民主与议会
C.英国光荣革命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D.美国首创资产阶级代议制
4.
英国工业家弗莱尔说:“五十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国商业的伟大纪元就要结束了。”材料说明
A.英国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
B.工业资产阶级需要表达自身的利益和要求
C.议会中的议员就是本阶级利益的代表
D.英国的工业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5.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
6.
1945年7月,黄炎培到延安考察,与***进行了窑洞对话。黄炎培在谈到历史发展时,称历朝历代都没能跳出兴亡周期律,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跳出这一历史周期律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进行三大改造,努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B.实行“一五”计划,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开展抗美援朝运动,提高新中国国际地位
D.建立民主法制制度,扩大人民民主权利
7.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谈到全球化时说:“隐藏在市场背后的手只有握成拳头才能发挥力量。……事实上,麦当劳的兴盛离不开美国军用飞机F-15的设计者麦克唐纳·道格拉斯。确保硅谷科技公司蓬勃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世界安全的拳头被叫做美国陆军、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这表明
A.美国在积极推进全球化
B.全球化必须以军事实力作为后盾
C.全球化推动了美国的迅速崛起
D.美国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政策
8.
苏东坡认为:“且平时大商所苦以盐迟而无人买,小民之病以僻远而难得盐。今小商人不出税钱则所在争来分买,大商既不积滞,则轮流贩卖,收税必多。”可见其
A.关注商业流通
B.主张抑制大商人势力.
C.强调税收要用之于民
D.提出农商皆本
9.
故宫博物院举办三星堆(位于今四川省广汉县)文物展,在展出的古文物里,最受瞩目的是过去未曾出土、造型特殊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提供我们对古代青铜文明的深入认识。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青铜农具在农业生产上广泛使用
B.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铸造面具与人头像,由此可以推论中国古代文明是多元发展的
C.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于夏商时期,青铜器种类繁多,不分阶层,普遍使用
D.三星堆展出的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是由单一文明中心不断向外扩展而形成的
10.
江浙地区,唐宋时期有“东南之田,所种惟稻”,明朝中后期出现“郊原四望,遍地皆棉”,这种变化造成的深远影响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消失
B.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C.民众衣食结构的改变
D.生态环境的恶化
11.
“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1820年;“社会主义”,1832年;“保守主义”,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和“君主主义”这些词,都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浪漫主义”则是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以下评论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造成了主义的泛滥
B.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欧洲社会
C.近现代政治概念均源于欧洲
D.所有“主义”都具有政治色彩
12.
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种“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实质是
A.自然经济结构解体
B.外国资本主义掠夺中国原料
C.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D.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13.
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A.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B.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过程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14.
下图是依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绘制的《1936年中国国内商品市场商品值所占比例示意图》。它表明
A.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B.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粮食产地
C.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且工业化水平低
D.商品供给因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而扩大
15.
下面是“中国国内总生产结构”表。表格数据实质上反映了
 
1914—1918年平均
1933年
生产额
比重(%)
生产额
比重(%)
制造业(近代制造业)
8.5(1.3)
17.56(2.69)
11.77(4.54)
19.07(7.36)
农业
29.9
61.78
35.23
57.09
商业服务业
10.1
20.66
12.52
20.29
 
A.民族工业有所发展
B.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C.商业和服务业发展
D.经济的近代化趋势
16.
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
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
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C.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17.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古代、近代国家,都有“分权”的思想: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
A.都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都以分权进而限权为目的
C.都体现了权力制约和平衡
D.都不同程度为后世所借鉴
18.
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表格数据突出反映了( )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
地学
化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农学
项数
22
25
25
9
7
7
8
8
25
 
A.中央集权统治加强B.儒家重人伦轻自然
C.农耕经济高度发达D.重农抑商政策实施
19.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总之,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下列分别体现“宋以前”与“宋兴以来”艺术形式特点的是
A.唐诗与风俗画
B.话本与小说
C.楚辞与文人画
D.彩陶画与汉赋
20.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21.
如何在经济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度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列宁和邓小平共同探讨的问题。他俩的视线不约而同地落在了市场两个字上。下列关于两人对“市场”看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邓小平始终肯定经济运行中市场经济的优先地位
B.列宁认为商品、货币、市场等是资本主义因素
C.列宁认为经济计划处于中心地位,市场只是辅助手段,处于从属地位
D.邓小平认为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与社会制度无关
22.
下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表明
A.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话语权逐渐增强
B.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发展方向
C.发达国家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
D.该组织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主要支柱

3.选择题(共1题)

23.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说:“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然在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平等地创造了人。”这里的“平等”主要是指(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