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里,……预示了世界历史全球阶段的来临。……这些世纪中发展起来的某些全球性关系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紧密起来。因此,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欧洲也受到新的全球性经济的影响。
(2)APEC的《茂物宣言》体现了什么精神?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指出APEC以怎样的组成方式面对“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矛盾”?
材料一 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里,……预示了世界历史全球阶段的来临。……这些世纪中发展起来的某些全球性关系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紧密起来。因此,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欧洲也受到新的全球性经济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94年11月第二次APEC首脑会议及部长级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召开。会议最终达成的《茂物宣言》,将“致力于单方面实施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但是,这一计划存在许多难点:一是计划目标大,缺乏实现目标的具体细节;二是计划内容过广、过宽,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冲突很难避免,美国一向保护国内纺织业等竞争力较弱的工业部门,日本的农业政策非常敏感,不会轻易作出更大的让步。中国和东盟等的某些工业部门如汽车工业等,以及银行、保险等服务业起步晚,实力脆弱,在一定时间内仍需加以保护。总之,被《茂物宣言》所掩盖的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矛盾必将不断暴露出来。——根据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下册》摘编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列举1500年以后欧洲出现“新的全球性经济”的具体表现,并指出其出现的原因。(2)APEC的《茂物宣言》体现了什么精神?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指出APEC以怎样的组成方式面对“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矛盾”?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是故因亦一道也,革亦一道也。其通也,时也;万古不易者,时之贞也。其塞也,时也;古今殊异者,时之顺也。”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孤秦、陋宋”的主要表现并概括王夫之的政治、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圣人坚揽定趾以救天地之祸,非大反孤秦、陋宋之为不得延,固以天下为神器,毋凝滞而尽私之:……天地之产,聪明材勇,物力丰犀,势足资中区而给其卫。圣人官府之,公天下而私存,因天下用而用天下。故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王者无私以一人治天下此之谓也。”“是故因亦一道也,革亦一道也。其通也,时也;万古不易者,时之贞也。其塞也,时也;古今殊异者,时之顺也。”
——摘编自王夫之《宋论》、《黄书宰制》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文化角度说明“宋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孤秦、陋宋”的主要表现并概括王夫之的政治、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3.
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然而,在那个时候,不愿意变的人更多。所以,一方面是沉重的压力:变局迫来,逼使认识深化;认识的深化又推动改革越出旧界。另一方面是沉重的阻力:新旧嬗递的每一步,都会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召唤来的愤怒的卫道者。近代中国就在这种矛盾中拖泥带水地趔趄而行。
(2)写出胡适与陈独秀提倡新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各一篇。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两人对文学变革的主张有何分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独秀的主张。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此事之是非,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吾辈已张革命之旗,虽不容退缩,然亦决不敢以吾辈所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胡适《寄陈独秀》
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实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值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陈独秀《答胡适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以康有为和谭嗣同为例,分别指出维新运动时期他们是如何应对“沉重的阻力”的。(2)写出胡适与陈独秀提倡新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各一篇。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两人对文学变革的主张有何分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独秀的主张。
2.单选题- (共24题)
4.
1991年出版的《各国的劳动》一书中,声称“严格意义上的美国经济正在消失”,并预言21世纪的经济将没有国界。其结论的依据是
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逐渐加强 |
C.美国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 |
D.两极格局瓦解消除各国矛盾 |
5.
2018年是纪念欧洲“发现”好望角530周年。1488年2月初,一欧洲船队首次航行到达南纬33度线的一个深入海洋很远的地角。船长明白自己真的找到通往印度的航线,把它命名为“风暴角”,后改为好望角。这位船长是
A.迪亚士 |
B.达·伽马 |
C.哥伦布 |
D.麦哲伦 |
6.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下列交通运输业的重大事件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富尔顿发明汽船
②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③本茨开始生产四轮汽车
④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
①富尔顿发明汽船
②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③本茨开始生产四轮汽车
④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
A.①②③④ |
B.①④②③ |
C.②①③④ |
D.①②④③ |
7.
刘宗绪在《世界近代史》中指出:“它改变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的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这里的“它”最早兴起于
A.德国 |
B.英国 |
C.法国 |
D.美国 |
8.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专题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是: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乙:《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丙:《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进入“电气时代”》丁:《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德国凭科技优势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其中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有
A.1个 |
B.2个 |
C.3个 |
D.4个 |
9.
属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报告内容的是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③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③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0.
有人这样评价罗斯福的“以工代赈”:联邦政府的大笔资金,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此材料旨在说明“以工代赈”
A.用于解决就业问题 |
B.可以保护民众自尊 |
C.利于解决产销矛盾 |
D.受资本家大力支持 |
11.
2018年5月31日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宣布,美国将从6月1日开始对欧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钢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7月6日,美国又正式开始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关税。针对美国这一系列的举措,欧盟、加拿大、中国和墨西哥都对美国商品征收了报复性关税。对此材料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上述国家的行为都违背了世贸组织的原则 |
B.美国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以维护其利益 |
C.是对全球性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一种反应 |
D.表明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特点 |
12.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并预言“社会主义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同盟会早期会员宋执信1905年翻译《共产党宣言》部分内容;1917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上述史实表明
A.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思想界产生影响 |
B.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在中国得到了实践 |
C.各政治派别都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
D.中国知识分子关注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 |
13.
卢梭认为:“允许个人保有财产,保存私有制,但是要防止财产走向极端,不能让它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哪一思想与卢梭的这一观点相似
A.民粹主义 |
B.民族主义 |
C.民权主义 |
D.民生主义 |
14.
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波兰利格尼兹城,波兰军队见一“怪物”腾空而起,一声爆炸,喷射出烟雾,恶臭难闻,不等看清楚,蒙古铁骑已经冲杀上来。波兰历史学家记载此战时称波军败于“妖术”。此“妖术”
A.有利于信息的记录与传播 |
B.最早记载于《梦溪笔谈》 |
C.在唐末宋初的中国已有应用 |
D.经海路外传至阿拉伯 |
15.
(德)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中国造纸术的西传
A.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复兴 |
B.改变了欧洲人阅读方式 |
C.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
D.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
17.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书法作品被评论为:“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下列书法作品的字体特征最符合描述的是
A.![]() |
B.![]() |
C.![]() |
D.![]() |
18.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使李清照又一次被人们所关注。下列对李清照及其相关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善以清浅婉约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词,善用白描的笔法 |
B.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词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 |
C.对山河破碎有切身感受,作品蕴涵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
D.其作品中强烈的慷慨悲壮的情绪,是豪放派集大成者 |
19.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家喻户晓,其中的故事、场景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下列对四大名著的介绍有误的是
选项 | 作品 | 价值 |
A | 《三国演义》 | 中国古典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 |
B | 《水浒传》 | 为后来的英雄传奇小说创作树立了楷模 |
C | 《西游记》 | 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
D | 《红楼梦》 | 在民间故事和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一部“说不尽”的奇书 |
A.A |
B.B |
C.C |
D.D |
21.
林则徐在广州期间,为了解西方国家,让幕僚把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翻译出来,亲自加以润色、编辑,撰成《四洲志》一书。有关《四洲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介绍英法等国历史、地理和政治概况 |
B.是鸦片战争战败刺激的产物 |
C.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参考 |
D.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
22.
鲁迅于20世纪初提出了改造国民性和“立人”两个相关的命题,认为中国“国民性”中存在的某些严重缺陷和弱点是由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所造成。为此,他
A.宣扬科学,摒弃愚昧迷信 |
B.倡导民主,反对封建专制 |
C.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
D.著文以批判传统伦理道德 |
23.
“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其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民族、民权 |
B.民权、民生 |
C.民族、民生 |
D.富国、强国 |
24.
“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不小,希望在90年代,进步得更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一论断科学地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
B.这是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C.“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表现有“神舟1号”发射 |
D.邓小平概括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变革作用 |
25.
***在中国革命中总结出许多理论成果,有学生整理出其部分成果的轨迹。下列成果的取得与图中位置形成对应关系的是

甲:1925年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乙:1930年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丙:1937年发表《论持久战》
丁:1949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甲:1925年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乙:1930年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丙:1937年发表《论持久战》
丁:1949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A.甲—① |
B.乙—② |
C.丙—③ |
D.丁—④ |
26.
有学生整理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事业的部分标志性成就。下列科技成果的取得与图中位置形成对应关系的是

甲: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乙: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研制成功
丙: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丁: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甲: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乙: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研制成功
丙: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丁: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A.甲—① |
B.乙—② |
C.丙—③ |
D.丁—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