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模拟历史调研卷(一)(全国ⅱ卷适用)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699455

试卷类型:一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0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二 《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客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其内客虽然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

——摘编自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大大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治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493年,孝文帝先利用卜筮制造舆论,令太常卿斋卜,筮以南伐之事,遇“革”,他立即说:“顺天应人之卦也!”群臣果被慑服,……会中,元澄稍露异见,他即厉声驳斥。会后,单独召见元澄时他又温言说:“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他与元澄坦诚相商,终于达成了共识。
——据朱兴和《略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朝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主要影响。
(2)据材料二,孝文帝为减少迁都阻力而采取的策略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能取得成效的基本因素。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世界和平纲领”(即“十四点”)中提出裁减军备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美国裁军原则在海军军备裁减上得到了一定贯彻,但在陆军裁减方面遇到了极大困难。1932年2月2日,世界裁军会议在日内瓦召开。7月22日,大会通过决议。在法国坚持下,决议未提及德国平等,只是笼统地说“会议一致决定要达成实质的军备裁减”,但是裁减的程度一直没有公布。美国勉强接受了这个决议,但宣布仍保留再建议的权利。苏联投了否决票。德国投了反对票,并宣布:“在裁军问题上,各国应服从于同一规章和原则,不应存在任何带有歧视性的有例外的制度。”7月23日会议宣布暂时休会。1933年3月初,美国借口法国的计划只是安排解决欧洲大陆的问题,而不参加对这一计划的讨论。由此,裁军会议再度进入僵局。
﹣﹣摘编自鲁静《美国与1932年的世界裁军会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2年世界裁军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2年世界裁军会议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原因。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的地位的原因。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是一个法文词语,意为“再生”。在文艺复兴时期,根据一种新的历史观念,产生了“现代”与“古代”的概念,两者为一个生活方式迥然不同的、被恰如其分地称为中世纪的漫长时期所隔开。……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在意大利兴起了关于“生活”本身的新世俗概念。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至少在基督教教义上是如此。此时,对正当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这种尊重人类活动的新观念使得社会和个人都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人文主义者因此而发起一个崇古运动,那是由于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他们感到有一种与他们自己时代有关的东西。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与思想再生”自行拟定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分析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7题)

6.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曾经谈到,“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美国
A.各州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
B.法制建设完全满足了人民
C.民主观念植根于民众心中
D.政治制度借鉴了法国宪法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他们将过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只是到了他们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走进光明。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革命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材料中的“革命原则”包括
①人民主权说
②追求现世幸福
③社会契约论
④分权制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
***在回忆中苏关系时指出:“1950年,(中苏)对于订立互助同盟条约时,我们的态度是:一条是你提出,我不同意者要争;一条是你一定坚持,我接受。这是因为顾全社会主义利益。”这反映了
A.“左”倾思想影响到外交领域
B.社会主义阵营由此日益巩固
C.中苏建交初期合作与分歧并存
D.冷战格局决定中苏两国外交
9.
《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
A.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B.实质上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C.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
D.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10.
1492年4月,西班牙国王与哥伦布签订著名的“圣大菲协定”:西班牙国王是一切新发现土地的宗主和统治者,任命哥伦布为上述地方的总督、钦差大臣和海军司令,有权获得当地总收入的1/10,并正式授予哥伦布和他的继承人以“唐”的尊号。据此可知,“圣大菲协定”
A.约束了哥伦布行为
B.是哥伦布远航的根本动力
C.权责明确推动探险
D.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侵略性
11.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主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与上述现象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渐趋解体
B.近代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C.西方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传入
D.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进一步强化
12.
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D.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