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各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1)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重要内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主要表现各有哪些?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复兴之路》
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重要内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主要表现各有哪些?
2.单选题- (共12题)
2.
有学者认为:“区域集团化不能孤立地理解为单纯的经济现象。……各主权国家形成区域集团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发展自身经济,以增强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区域集团间的互相合作、互相竞争,使区域集团成为国际关系主体……一些中小国家以集团化的形式和力量,改变着大国主宰国际事务的格局。”据此分析,该学者强调区域集团化
A.促进了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
B.是实现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
C.有助于平等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形成 |
D.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并助推国际关系民主化 |
3.
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
A.小农经济逐渐发展 |
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
C.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
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
4.
据明代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载:“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这表明朝贡贸易
A.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
B.削弱了明朝政府的实力 |
C.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繁荣 |
D.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
5.
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的农业现实。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时期 | 图像名称 | 牛耕法 | 耕犁 |
初唐 | 陕西三原季寿墓壁画牛耕图 | 二牛抬杠 | 直辕犁 |
盛唐 | 敦煌23窟牛耕图 | 一牛牵引 | 直辕犁 |
敦煌445窟牛耕图 | 二牛抬杠 | 曲辕犁 | |
晚唐 | 安西榆林窟25号牛耕图 | 二牛抬杠 | 直辕犁 |
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 |
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 |
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 |
D.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 |
6.
汉武帝时,在全国27个郡国设立了36处盐官,置盐官令和盐官丞具体负责;在40个郡国设立了50处铁官,置铁官令和铁官丞具体负责。这反映了西汉
A.政府加强干预操控经济 |
B.盐铁行业发展迅速 |
C.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滞后 |
D.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
7.
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民营手工业 |
B.家庭手工业 |
C.官营手工业 |
D.个体手工业 |
8.
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但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洲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规定所有6岁至12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
B.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
C.当时社会矛盾的缓和 |
D.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
10.
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世界首次出现了“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
C.殖民战争被经济贸易活动取代 |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
11.
洋务运动期间,张之洞办厂时委托薛福成在英国购买设备,英方提出要化验煤焦及铁砂样品,再决定设计设备,张之洞认为:“中国之大,何处无佳煤佳铁?但照英国所有者购买一份可也。”结果所用铁矿石正好是含磷质较多的,而设备却是针对含磷较少的,造出的钢铁因含磷较多容易脆裂折断。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长官意志左右经济决策,容易造成失误 |
B.鄙视西方资本主义套路,缺乏科学认识 |
C.属于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方式改变 |
D.没有社会政治变革前提,注定最终失败 |
12.
1921年,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但列宁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列宁的这一认识
A.暗示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 |
B.表明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 |
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
D.意味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