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巩固海防,防患于未然,清政府采取措施,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正式宣布,洋船“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嗣后外商虽多次要求增设口岸,都未成功,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列强在华广设租界的原因,并简要评析。
材料一为了巩固海防,防患于未然,清政府采取措施,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正式宣布,洋船“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嗣后外商虽多次要求增设口岸,都未成功,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
——摘编自郑学檬等著《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由于自唐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以来,沿江沿海地区原为中国的经济精华区所在,因此19世纪中叶中国对西方开放贸易以后,列强很自然地要求在最有生意可做的沿江沿海地区设立租界。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地点计有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鼓浪屿、长沙。这些租界……辐射而出的现代经济并不能普及中国各个角落,而以沿江沿海地区为限。以工业资金为例,上海一港之金属冶炼、棉纺织、缫丝、面粉制造、榨油、印刷、蜡烛、肥皂等企业均居全国首位。18951913年,中国所发展的现代工业,其创办资本在上海、武汉、天津、广州的即占52.06%,而就全部通商口岸的创办资本言,则占全国创办资本之66.24%,内地企业仅占33.76%。——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年间清政府对外贸易管理的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列强在华广设租界的原因,并简要评析。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世纪初开始,在工业革命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同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垄断商人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最终废除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813年和1833年,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9世纪20年代,英国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税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1841—1846年,又取消了605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1846年废除了损害工厂主直接利益的谷物条例。1849年终止了从17世纪60年代保留下来的航海条例。到1853—1860年间,英国消除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后残余,这使英国成为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1860年,英、法签订英国条约规定两国互享最惠国待遇,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以后,英国又与许多国家订立了带有自由贸易性质的通商条约。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废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废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
材料 从19世纪初开始,在工业革命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同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垄断商人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最终废除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813年和1833年,英国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19世纪20年代,英国与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把工业品的进口税率降低到平均30%的水平。1841—1846年,又取消了605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1035种商品的进口税。1846年废除了损害工厂主直接利益的谷物条例。1849年终止了从17世纪60年代保留下来的航海条例。到1853—1860年间,英国消除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后残余,这使英国成为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1860年,英、法签订英国条约规定两国互享最惠国待遇,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以后,英国又与许多国家订立了带有自由贸易性质的通商条约。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废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废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下是一组关于新中国历史变迁的漫画。

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图片进行比对,选择两张或两张以上图片,提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依据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以下是一组关于新中国历史变迁的漫画。

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图片进行比对,选择两张或两张以上图片,提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依据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16题)
4.
在“相互封锁、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和损人利已的社会风气中,欧洲的经济不可能获得充分的发展”。1945年以后,莫内、斯佩克和哈尔斯坦等“新一代欧洲人”决心创造能免蹈覆辙的新的经济结构。创造“新的经济结构”主要是指
A.国家干预经济机制 |
B.布雷顿森林体系 |
C.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
D.欧洲一体化 |
5.
二十世纪30年代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和纪德受邀到莫斯科旅行后,罗曼•罗兰认为:“我确信,他们有时甚至过分低估了其他民族的生命力”,纪德则写道:“苏联人对于国外的局势和状况处于惊人的无知之中。他们被弄得深信:外国的一切都远不及苏联好”。可见两人共同担忧的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是( )
A.出现特权阶层 | B.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 |
C.民众思维僵化 | D.国民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
6.
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状况的结论是( )
年份 | 基本建设总额 | 国家预算内投资 | 国家预算外投资 | 生产性建设 | 非生产性建设 |
1960 | 384.1亿元 | 297.1亿元 | 87亿元 | 331.9亿元 | 52.2亿元 |
1961 | 123.3亿元 | 89.8亿元 | 33.6亿元 | 105.1亿元 | 18.3亿元 |
1962 | 67.6亿元 | 56.6亿元 | 11亿元 | 58.5亿元 | 9.1亿元 |
A.追求高速度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 B.三年经济困难造成经济巨大破坏 |
C.压缩投资以实现国民经济调整 | D.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
7.
有学者这样描述:“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欧洲还在用木犁;但是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国还是在使用铁犁。”作者这一描述旨在说明


A.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 |
B.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欧洲 |
C.中国的先进工具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
D.中西方发展逐渐出现“易位”的原因 |
8.
分析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鸦片战争前夕国内主要商品流通量统计表
鸦片战争前夕国内主要商品流通量统计表
| 商品量 | 商品值 | 商品量占产量(%) | |
银(万两) | 比重(%) | |||
粮食 | 245.0亿斤 | 16 333.3 | 42.14 | 10.5 |
棉花 | 255.5万担 | 1 277.5 | 3.3 | 26.3 |
棉布 | 31517.7万匹 | 9 455.3 | 24.39 | 52.8 |
丝 | 7.1万担 | 1 202.3 | 3.10 | 92.2 |
A.商品经济取得全面发展 | B.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
C.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D.政府改变重农仰商政策 |
9.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
10.
《宋书》记载,“(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
B.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
C.江南地区工商业地位超过农业 |
D.南朝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
11.
1580年,阿姆斯特丹的一位大商人说:“不用像以前那样要经常到威尼斯去进货和长途奔波了,黄金像水一样直往口袋里流,挡都挡不住。我打算投资办个工场再赚它一把。”材料主要反映了
A.荷兰发达的航运业 |
B.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商业革命 |
C.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价格革命 |
D.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
12.
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里面认为:“在16 世纪及17 世纪间,美洲的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与东亚。……在中国历史上,(这推动了)明代万历至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相当长时期的经济持续增长。”据此分析推动当时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是
A.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空前兴盛 |
B.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 |
C.西欧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侵略 |
D.海禁政策导致欧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
14.
阅读《1921—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相对比重》表,其数据的变化说明( )
类别 | 1921年的占比(%) | 1936年的占比(%) | 年平均增长率(%) |
轻工业 | 44.1 | 30.7 | 5.46 |
重工业 | 54.6 | 62.9 | 9.94 |
A.轻工业衰落加剧了民生痛苦 |
B.积累了抗日的战备物质基础 |
C.官僚资本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
D.民族工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
15.
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材料中的“分地”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
B.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 |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D.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 |
16.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了
A.近代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 |
B.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
D.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
17.
如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纵轴为“影响力”),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A.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
B.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开始的 |
C.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主张政府做好“守夜人”角色 |
D.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
18.
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
B.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
C.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