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得以发生的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并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的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的。
材料一 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
——李斯特《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得以发生的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并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的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的。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表为19世纪前半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外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比表中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体现中外比较或关联,史论结合。)
时间 | 世界 | 中国 |
19世纪前半期 |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了第一艘汽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森发明蒸汽机 184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到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1838年至1842年,中国向外输出的茶叶年均在四千多万担,到1846年达到八千多万担,生丝出口,由三千余包增至一万八千余包 |
19世纪中后半期—20世纪初 |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 1870年美国人洛克菲勒建立“美宇石油公司” 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79年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最终形成 | 1861年曾国藩创立中国第一家官办军用工业安庆军械所 1865年李鸿章设立江南制造总局 1866年方举赞创办上海发昌机器厂 1894年—1895年洋务运动失败 1895—1913年英日德俄在中国开办10万以上的企业共计113家 1895—1913年资本10万以上的新建的中国民族工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 |
上表为19世纪前半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外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比表中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体现中外比较或关联,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24题)
3.
根据查尔斯·斯帕尔1896年的统计,1%的美国人拥有一半以上的国家财富,12%的人占有全国财富的近90%。到20世纪初,1%的首富几乎掠夺了国民财富的88%。这一现象表明
A.经济发展必然引发社会危机 |
B.美国政府急需加强社会调控 |
C.追逐财富成为时人普遍愿望 |
D.阶级对立导致美国经济衰退 |
4.
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B.工业革命的开展 |
C.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
D.亚洲人口的膨胀 |
5.
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说:“西方社会已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西方社会具备“起飞点”的根本因素是:
A.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 |
B.《马可波罗行纪》的广泛影响 |
C.奥斯曼帝国对传统商路的控制 |
D.西葡两国中央集权力量的增强 |
6.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两次工业革命
A.都促进了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
B.都源于科学技术对生产领域直接推动 |
C.都在重工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重大突破 |
D.英美两国都发挥了领头羊的历史作用 |
7.
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
B.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 |
C.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
D.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 |
8.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
A.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
B.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
C.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
D.西方国家干预经济加强 |
9.
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指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
A.基于实际的灵活性 |
B.整顿措施的系统性 |
C.脱离理论的盲目性 |
D.取得成功的偶然性 |
10.
1853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这一描述反映出
A.其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性和虚构性 |
B.农业文明下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
C.工业化中环境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
D.科技发明对人类的进步作用 |
11.
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圈地运动深入发展 |
B.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
C.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
D.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 |
12.
“近代欧洲贸易地理曾发生过一场转变,意大利北部和德意志北部汉萨同盟各城市丧失了原来的中心地位,而西班牙的塞维利亚、葡萄牙的里斯本、荷兰的安特卫普等城市繁荣起来。”上述现象描述的是
A.商路受阻 |
B.殖民扩张 |
C.商业革命 |
D.价格革命 |
13.
1651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这表明当时英国
A.成为世界工业中心 |
B.禁止海外商品流入 |
C.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
D.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
14.
1901年3月,摩根以4.8亿美元购买了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钢铁公司。此后,摩根于1901年正式成立美国钢铁公司,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65%。“摩根现象”的实质是
A.殖民扩张和掠夺 |
B.工厂制度的形成 |
C.生产关系的调整 |
D.经济结构的变动 |
15.
下表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国家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美国 | 其它国家 |
比重 | 13.4% | 4.6% | 14.5% | 37.7% | 29.8% |
A.英国丧失世界贸易优势 |
B.德国确立了欧洲霸主地位 |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
D.美国的工业化水平最高 |
16.
“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据此推知,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趋势按时间先后依次排列应是
A.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 |
B.机械化、网络化、电气化 |
C.工业化、电气化、网络化 |
D.技术化、科学化、信息化 |
17.
从16世纪开始,欧洲人把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成了长达300多年的“三角贸易”。这一现象
A.是工业文明扩张的产物 |
B.破坏了多元文明格局 |
C.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
D.瓦解了西欧封建制度 |
18.
“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这时,一个巨大的新能源已为人类所获得,而且不久,人类还能开发蕴藏在地球中的其他矿物燃料,即石油和燃气。”人类获得“一个巨大的新能源”的关键是
A.机器的发明 | B.蒸汽机的改良 | C.电力的应用 | D.石油的开采 |
19.
1550-1551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巴利亚多利德城召开神学会议,神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西半球的居民是有灵魂的人,因此也应该得到救赎。其意图是
A.为殖民扩张寻求理论支持 |
B.将宗教改革思想传到美洲 |
C.把人文主义传播到美洲大陆 |
D.用传播宗教取代殖民掠夺 |
20.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为代表的全球历史观的开创者,将1500年和1900年定为世界近现代史的分界点,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历程 |
B.欧洲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漫长过程 |
C.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的历程 |
D.近代史上野蛮和文明进程的交织 |
21.
17世纪初,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成功地将社会分散的财富变成远航的资本。这体现出当时的欧洲
A.强烈渴求贵金属品 |
B.贸易造成物价上升 |
C.工业原料需求旺盛 |
D.商业模式发生变化 |
22.
这一时期,电力、电器、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里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A.传统工业逐渐退出社会 |
B.轻纺工业日趋减少生产 |
C.重化工业日益占据主导 |
D.工业发展渐趋依赖科技 |
23.
据记载,随着美洲的发现,17~18世纪共有大约10万吨白银流人欧洲,而同时这些白银又以40%(约3.2万吨)的比率流人亚洲。这种白银“外溢”现象
A.加速了价格革命的发生 |
B.导致了欧洲经济的衰退 |
C.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
D.反映了贸易中心的转移 |
24.
米歇尔(法)在《资本主义史》中指出:“西班牙本土的物价,在16世纪初期到17世纪初期之间上涨了2—3倍;意大利的小麦等价格在1520—1599年间提高了2.3倍;16世纪的前25年到最后25年,英国物价上涨1.6倍,法国上涨1.2倍。”材料所述现象直接导致了
A. 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 欧洲生产关系出现变动
C. 亚洲白银外流现象严重
D. 西方奴隶贸易更加猖獗
A. 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 欧洲生产关系出现变动
C. 亚洲白银外流现象严重
D. 西方奴隶贸易更加猖獗
25.
19世纪中叶,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其提供了技术条件。当时国际贸易中的货物运输可以依赖的交通工具有
①汽车
②火车
③轮船
④飞机
①汽车
②火车
③轮船
④飞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