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丝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丝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等整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5题)
2.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围驻兵权,一一取消。”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些主权最早都是在《南京条约》及附件中丧失的 |
B.随着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
C.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所做的贡献 |
D.该材料的记载反映了近代中国从屈辱到最终独立的历史 |
3.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
4.
《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A. 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B. 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 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
A. 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B. 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 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
5.
如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増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A.“一国两制”方针指引 |
B.“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
C.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
D.海峡两岸“三通”实现 |
6.
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是
A. 村民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 村民自治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
1953 年6 月2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 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
8.
“自1952年始,中国领导人一直试图调整对两大阵营理论的认识,提出新中国外交应该以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划分敌友……资本主义阵营中有三类国家,其中除了以美国为首的主战派外,其他差不多都反对战争并因此被列为团结的对象。”这表明
A.新中国外交的根本准则发生了变化 |
B.第三世界提出和平与发展的外交原则 |
C.中国政府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外环境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了理论准备 |
9.
据统计,到1928年,以妇女缠足比例来看湖北为59%、河北为50%、山西为18%、察哈尔为5%这说明
A.下层民众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
B.开放程度决定了习俗新旧 |
C.地方政府对习俗认识不同 |
D.社会习俗变革任重道远 |
10.
钱乘且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欧盟 |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界银行 |
C.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世界银行 |
D.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欧洲共同体 |
12.
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
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
13.
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就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民主革命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人类思想文明角度思考,上述四位政治家有共同之处,表明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没有优劣之分 |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
C.历史发展主要是由历史巨人推动 |
D.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世界性 |
14.
如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纵轴为“影响力”),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A.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
B.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开始的 |
C.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主张政府做好“守夜人”角色 |
D.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
15.
“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
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
C.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