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衔接班)4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69941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2

1.单选题(共35题)

1.
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不同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独立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2.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3.
《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4.
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A.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
5.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D.封建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
6.
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D.工商食官的制度被打破
7.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
B.官营手工业产品供社会各阶层消费
C.民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是供自己消费
D.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是供民间消费
8.
汉代田庄作为一个综合经营的实体,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使得它带有一种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倾向性,特别是那些拥有大量私人武装的田庄,在国家控制无力时,就会成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成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这说明汉代田庄
A.脱离国家控制并与世隔绝
B.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C.具有明显的自然经济属性
D.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9.
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这反映了
A.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B.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
C.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D.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
10.
下列材料描绘与所指对象相符的是
选项
描述
所指对象
A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翻车
B
“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
灌钢法
C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白瓷
D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海上丝绸之路
 
A.A
B.B
C.C
D.D
11.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对“它”的理解正确的是
A.经营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
B.经营规模受到资金的限制
C.主要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D.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
12.
“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 秦都咸阳
B. 唐都长安
C. 宋代东京
D. 明代苏州
13.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 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 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 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 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14.
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
A.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B.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C.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D.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15.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下列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朝民间的海外贸易走私情况较为严重
B.明朝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朝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朝政府倭寇猖獗,故限制与日本的贸易
16.
现代史学界的不少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起,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
B.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世界从关注亚洲转向关注欧洲
17.
在1800~1870年间,按当年的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增长了6.7倍,如果扣除价格下跌的因素,实际贸易额增长了9.6倍,而在1720~1820年国际贸易额仅增长了1.74倍。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电气时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B.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剧变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工业文明开创了世界市场
18.
《费尔兰·布罗代尔的一堂历史课》中写道:“技术是女王,借用这个比喻,我想补充说,若不与女王相匹配,科学还迟迟不肯展露风采。”二者“相匹配”开始于
A.工场手工业时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第三次科技革命
19.
下表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D.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20.
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C.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21.
“19世纪中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在这个市场里,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渡过大海,越过高山,冲破一个个封闭的国界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B.它以欧美先进的工业国为主导
C.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经济体系
D.资本主义扩张性和开放性是其形成的根源
22.
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该时期“领先地位”的因素包括
①君主立宪制度形成
②确立海上殖民霸权
③积极发展垄断组织
④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
下列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是
A.钢铁工业
B.电力工业
C.石油工业
D.汽车工业
24.
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C.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25.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的举动是
A.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向西方学习
B.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创办民族工业
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D.为求富创办采用机器生产的民用工业
26.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7.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28.
1927~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段较快的发展期。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是
A.全面抗战的需要
B.国民政府推出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
C.国共合作的推动
D.西方列强完全放弃对华的经济侵略
29.
如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国际环境有利
B. 民族独立实现
C. 社会性质改变
D. 政府大力支持
30.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31.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32.
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33.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以上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于
A.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
B.中共十三大上的讲话
C.邓小平南巡谈话
D.中共十五大上的讲话
34.
如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纵轴为“影响力”),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A.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B.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开始的
C.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主张政府做好“守夜人”角色
D.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35.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2.选择题(共3题)

36.有人说网络“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理解正确的是(    )

①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②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不良信息是毒害青少年的“沙尘暴” 
③上网=游戏+聊天+网恋            ④文明上网有益于身心健康

37.有人说网络“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理解正确的是(    )

①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②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不良信息是毒害青少年的“沙尘暴” 
③上网=游戏+聊天+网恋            ④文明上网有益于身心健康

38.下面的四幅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35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