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浠水县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测试(2)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69940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9/21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傅任敢译《全国产业复兴法(节录)》
材料二“新政”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由于政府对私人企业持敌视态度,对其管制过严,甚至政府直接参与同私人企业的竞争,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到重创,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美国通过向交战双方兜售军火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
——杨目、赵晓《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
材料三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是什么?
(2)材料二是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材料二认为美国经济“真正恢复”得益于什么?
(3)如何理解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
(4)他们两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

2.单选题(共27题)

2.
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
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调节农业生产
C.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D.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3.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这充分说明
①新政之前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占主导地位
②新政之后凯恩斯主义开始取代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③这一变化不符合广大私营企业老板的利益
④这一变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
4.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映了
A.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变革
B.西方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矛盾正在逐渐消失
D.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5.
二战以后,英法两国都曾推行国有化政策,到七八十年代又开始掀起私有化浪潮,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适应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两者分别受到了凯恩斯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
C.反映了资本主义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逐渐成熟
D.国有化是导致七十年代“滞胀”的根本原因,由此开始私有化
6.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新的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为“新经济”。这一现象主要出现于
A.杜鲁门政府时期
B.肯尼迪政府时期
C.里根政府时期
D.克林顿政府时期
7.
下列关于知识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经济科技领域国际竞争激烈的产物
②其主要动力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
由于体力劳动者减少,20世纪之初为数尚少的所谓的“白领阶层”在扩大,传统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逐渐转向“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形结构,中间阶层日益成为社会的主体。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革命
B.启蒙运动
C.社会改革
D.习俗革新
9.
1960—1978年美国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百分比由40.1:54.6变为47.8:49.3;日本由28.2:71.8变为41.9:58;西德由30.1:65.7(1961年)变为45:53(1975年)。这直接反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A.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B.推动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C.对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
D.召唤了知识经济的到来
10.
罗斯福说:“大企业接受工业复兴法固然重要,而产生丰硕成果的领域还在于小雇主们,他们的贡献将是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这说明
A.罗斯福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
B.罗斯福新政实施的重点是中小企业
C.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了美国的失业问题
D.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关键
11.
“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是1924~1929年美国分期付款的流行说法。对当时这一说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美国人民购买力的增强
B.加剧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C.反映了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D.加速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12.
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工资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②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③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
④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
1933年,美国前总统柯立芝说:“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时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上述材料表明经济危机
A.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B.经济繁荣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D.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14.
“只有管得少的政府,才能管得好”,社会经济事务最好由不受国家干预的市场来决定。这种经济思想是
A.罗斯福的经济思想
B.自由放任
C.重商主义
D.凯恩斯主义
15.
“从1932年3月1日起,根据本法规定,一切输入联合王国的商品,除条文中规定免除课税的商品外,一律课以相当于商品价值10%的关税。”下列对英国《进口税法》的颁布,理解错误的是
A.目的是保护国内市场
B.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表明英国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D.客观上推动了英国的经济发展
16.
***在2009年4月召开的G20峰会上说:“近年,贸易保护主义和其他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保护主义曾盛行一时,带来了严重后果。”历史上,贸易保护主义曾使经济危机发展为严重的政治危机。下列事件与此相关的是
A.1825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1929~1933年“大萧条”
C.二战后石油提价导致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D.20世纪末东南亚金融危机
17.
罗斯福就职之日,胡佛送给新政府一句话:“我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无能为力了。”这说明
A.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失败
B.只有走法西斯道路
C.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失败
D.胡佛信任新政府
18.
罗斯福在1933年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
A.罗斯福推崇专制主义
B.美国面临着外敌的入侵
C.罗斯福要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
D.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严重
19.
下图反映了罗斯福新政中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的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是
A.整顿金融
B.“以工代赈”
C.通过工业复兴法
D.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20.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一个煤矿工人的儿子问妈妈:“现在天气这么冷,我们为什么不生炉子呢?”妈妈回答:“因为我们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因为煤太多了。”这段反映当时社会情形的对白,直接揭示了
A.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B.贫富悬殊严重
C.劳资关系日益恶化
D.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间的矛盾
21.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1935年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22.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道:“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
A.罗斯福准备实行专制独裁
B.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
C.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沉重
D.罗斯福反危机的思路是加强政权的经济职能
23.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首次经济危机;1857年后,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1929~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
B.“自由放任”政策不适应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C.各国之间国际贸易冲突加剧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
24.
《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25.
在德国,俾斯麦任首相期间,1882年德国议会通过《疾病保险法》,1883年开始实施强制疾病保险,疾病保险基金由雇主承担30%,雇工承担70%。1884年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6年此法应用于农业工人。1899年德国议会通过了《老年保障法》。这三项社会保险法的实施
A.有利于构筑德国近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
B.是俾斯麦为了完成德国的统一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C.对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了推动作用
D.体现了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26.
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C.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27.
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体验到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28.
1930年6月,美国国会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
A.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B.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D.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

3.选择题(共1题)

29.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海陆兼备的国家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