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在探讨“社会生活变迁”问题时,某同学从古代、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习俗等角度入手,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一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他们过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三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与这一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
(3)根据上述图片信息,概括清末民初社会生活习俗变化呈现的趋势及其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
(4)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杆,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他们过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三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与这一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
(3)根据上述图片信息,概括清末民初社会生活习俗变化呈现的趋势及其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
(4)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杆,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单选题- (共14题)
2.
“披萨马上诺”是一家高档连锁餐厅。2012年2月25日,袁先生和家人去上海市徐汇区永嘉路店用餐,看到店里的宣传广告册上,竟公开印着“法租界披萨马上诺盛大开业”的字样,店里服务员也以“法租界”来自我标榜。对此现象我们应持何态度( )
A.用“法租界”作广告宣传,无可厚非 |
B.“法租界”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必在乎 |
C.“法租界”带有殖民主义色彩,会刺伤大家的民族自尊心 |
D.今天是个开放的世界,我们应多多包容 |
3.
下图是陕甘宁边区1941—1943年安置难民情况统计。这一时期难民大量迁往边区的原因是( )

①日本侵华,加紧掠夺沦陷区资源
②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③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感召
④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战的总后方

①日本侵华,加紧掠夺沦陷区资源
②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③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感召
④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战的总后方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4.
以下是1979-1991年的我国对日贸易(单位:百万美元)示意图,导致对日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②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贯彻④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②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贯彻④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①④ | B.①② | C.②③ | D.②④ |
5.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言论阐明了
A.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必然产生专制 |
C.东方小农在思想上普遍信奉皇权主义 |
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
7.
“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A.隋朝长安城 | B.唐朝长安城 | C.北宋汴京 | D.明朝苏州 |
8.
下列各史料片断,可用来研究明太祖“海禁”政策的背景的是( )
A.“逾年,新倭人至,屡寇浙东三郡” |
B.“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涎” |
C.“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 |
D.“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
9.
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A.拓展殖民地市场 |
B.贩卖黑奴 |
C.传播基督教思想 |
D.输出机器 |
10.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根据这一认识,可能会对15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
①新航路开辟
②早期殖民扩张
③工业革命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新航路开辟
②早期殖民扩张
③工业革命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1.
意大利经济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说:“(18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祭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这里的“大变动”主要指
①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②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开始发展
③资产阶级控制生产和市场
④推动了科技进步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①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②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开始发展
③资产阶级控制生产和市场
④推动了科技进步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 |
D.④ |
12.
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材料中“世界与西方的冲突”主要指的是( )
A.西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侵略和扩张 |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冲突 |
C.欧洲封建帝国对世界的武装侵略 | D.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冲突 |
13.
《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A.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
B.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作用 |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快程度高 |
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14.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 )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
15.
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
B.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
C.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
3.选择题- (共9题)
16.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DF分别是△ABD和△ACD的高,得到下面四个结论:①OA=OD;②AD⊥EF;③当∠BAC=90°时,四边形AEDF是正方形;④AE2+DF2=AF2+DE2.其中正确的是( )
17.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DF分别是△ABD和△ACD的高,得到下面四个结论:①OA=OD;②AD⊥EF;③当∠BAC=90°时,四边形AEDF是正方形;④AE2+DF2=AF2+DE2.其中正确的是( )
18.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DF分别是△ABD和△ACD的高,得到下面四个结论:①OA=OD;②AD⊥EF;③当∠BAC=90°时,四边形AEDF是正方形;④AE2+DF2=AF2+DE2.其中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