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影响。
材料 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网络课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2题)
2.
自1789年到2003年,美国总统共用了1484次常规否决,国会推翻的否决为106次,大约有7.5%的总统否决被国会推翻。这表明
A.权力运行遵循美国宪法原则 |
B.美国难以实现权力制衡 |
C.美国总统否决权力不断扩大 |
D.联邦总统维护选民利益 |
3.
《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 |
B.适时增加肥力 |
C.善于积累经验 |
D.提倡精耕细作 |
4.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 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 |
B | 唐代工匠子弟入匠籍后不能随便改行 | 唐代官营手工业者受到严格的限制 |
C |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 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 |
D |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 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因此受到严重冲击 |
A. A
B. B
C. C
D. D
5.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谚语说:“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百姓普遍视商为末 |
B.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
C.司马迁瞧不起商贩 |
D.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 |
6.
(题文)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否则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说明宋代
A.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 |
B.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 |
C.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 |
D.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 |
7.
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 | 嘉靖至万历 | 顺治至雍正 | 乾隆至道光 |
集市数 | 集市数 | 集市数 | |
直隶 | 132 | 527 | 537 |
陕西(关中) | 143 | 238 | 264 |
江西 | 459 | 545 | 976 |
福建(不含台湾) | 131 | 205 | 511 |
广东 | / | 1270 | 1959 |
A.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
B.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
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
8.
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家族宗法观念进一步加强 |
B.读书风气日益盛行 |
C.传统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 |
D.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
9.
唐初,政府鼓励年轻寡妇再嫁,鼓励早婚多育,届时不婚,官府强令出嫁,禁止妻妾逃亡和休妻,官府出钱赎回饥民卖掉的子女这些措施,将人口的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指标
A.颠覆了传统的纲常伦理 |
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C.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
D.反映了唐初徭役赋税繁重 |
10.
下表为1875—1931年中国棉布供应的来源(百万平方码),关于该表说法正确的是
| 1875年 | % | 1905年 | % | 1919年 | % | 1931年 | % |
工厂产品 | — | — | 27 | 1.1 | 158 | 5.8 | 831 | 28.2 |
进口货 | 457 | 21.8 | 509 | 20.2 | 787 | 28.7 | 300 | 10.2 |
手工业品 | 1637 | 78.2 | 1981 | 78.7 | 1798 | 65.5 | 1815 | 61.6 |
总计 | 2094 | 100.0 | 2517 | 100.0 | 2743 | 100.0 | 2946 | 100.0 |
A.20世纪初期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 |
B.手工织布业拥有独立的市场 |
C.工厂织布的竞争力弱于手工织布 |
D.手工织布产量的增加改变了农村的经济面貌 |
11.
“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独裁的屈服紧密相连的,它们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只有当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时,人们才能获得自由。”这种诉求的历史背景是
A.美国南北战争 |
B.法国启蒙运动 |
C.欧洲宗教改革 |
D.英国光荣革命 |
12.
如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纵轴为“影响力”),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A.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
B.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开始的 |
C.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主张政府做好“守夜人”角色 |
D.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