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前期,陆、海两途的对外交流均极畅通。诸条道路中,最繁忙重要者为西北方向的陆上丝路,中亚、西亚、南亚的商旅、使团多取此路线。多载运利润高而负重轻的丝帛及小手工艺品,如回鹘人运抵中国内地的物品就是绿珊瑚、翡翠、象牙等质轻价高的品种。安史之乱后,西北丝路被吐蕃切断,转而以海路交通为主。海运手段下,涉及唐境内的各种农牧手工业品,从广州运出的品种包括丝绸、陶瓷、铜、铁、漆器等。唐后期发展起来后的江淮八道经济强大,江淮地区几乎是有能力独力担当国家财赋重担。南方长江流域有“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之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唐朝对外开放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美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简析其获得成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历史条件。
材料一 唐朝前期,陆、海两途的对外交流均极畅通。诸条道路中,最繁忙重要者为西北方向的陆上丝路,中亚、西亚、南亚的商旅、使团多取此路线。多载运利润高而负重轻的丝帛及小手工艺品,如回鹘人运抵中国内地的物品就是绿珊瑚、翡翠、象牙等质轻价高的品种。安史之乱后,西北丝路被吐蕃切断,转而以海路交通为主。海运手段下,涉及唐境内的各种农牧手工业品,从广州运出的品种包括丝绸、陶瓷、铜、铁、漆器等。唐后期发展起来后的江淮八道经济强大,江淮地区几乎是有能力独力担当国家财赋重担。南方长江流域有“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之说。
——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材料二 1790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专利局,奖励技术引进和创造发明。19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等国家逐步解除技术封锁,美国得以大量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南北战争以后,美国先后从欧洲引进了汽油机、硬质合金等先进技术。为了解决资金的匮乏,美国各级政府努力维持国际财政信誉,建立健全的金融组织机构和信息中心。1908年美国吸收的外资达到64亿美元,除了用于铁路系统外,还进入了银行、工厂和采矿等部门。19世纪60年代,联邦政府还颁布了《宅地法》和《鼓励移民法》,为外来移民提供保障。1860—1900年,进入美国的国外移民总数达1400余万,为美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摘编自廖君湘《对外开放与十九世纪晚期美国的经济起飞》
材料三 2018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的重要进展的一年。67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合作文件。截至2019年3月3日,同中国签署合作文件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总数已经达到152个。各方在互联互通的相关领域进行了密切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一些专业领域还建立了多个多边合作机制。这些都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唐朝对外开放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美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简析其获得成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历史条件。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下表为当时中国各界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
评价内容出处(8月24日的《大公报》认为)“这件事,无论给世界以如何惊异之感,佚名《暴日的在东方即宣告暴日的外交完全破产了!”“德国把日本遗弃了,这是德外交破产了》苏互不侵犯的第一个意义”。“宣布防共协定的死刑,并给暴日结束了所谓加盟问题的政争,这是德苏互不侵犯的第二个意义”,“苏联与德国接近,不一定是鼓励侵略……苏联的反侵略性的和平政策是不会变更的”,“希特勒卸除了反共招牌,苏联更将为欧局中心”。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胡适认为)“苏德条约”的全文今早各报发表了。胡适《胡适日世界之震动是意中事。最苦的是各国的左派,天天攻击德意,一旦忽记全编》被Stalin(斯大林)卖了,真有冤何处诉!
(中国政府领导人蒋介石在8月27日的通电中指出)苏德此举,已使暴《通电各省军敌依违失据,在精神上受到莫大之打击,其所标榜之反共国策已粉碎政首长阐示国而无余,彼侵略阵线者以我国之抗战,而产生反共协定,今亦由我之际形势之演抗战,而使之崩溃,因此更可见我抗战力量,对于世界所发生影响与变》在国际上所属地位之重要无与比伦……目前关键,美苏两国,同等重要,而美国力量更应重视,苏联促成苏德协定,用意何在,固不专在欧洲,其在远东方面,意义之重大则有过之,故苏德协定之订立,与其谓为在欧洲发生作用,不如谓其在远东之影响为更大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目的,并说明当时中国各界对该条约签订的不同意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各界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产生不同意见的原因。
材料 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下表为当时中国各界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
评价内容出处(8月24日的《大公报》认为)“这件事,无论给世界以如何惊异之感,佚名《暴日的在东方即宣告暴日的外交完全破产了!”“德国把日本遗弃了,这是德外交破产了》苏互不侵犯的第一个意义”。“宣布防共协定的死刑,并给暴日结束了所谓加盟问题的政争,这是德苏互不侵犯的第二个意义”,“苏联与德国接近,不一定是鼓励侵略……苏联的反侵略性的和平政策是不会变更的”,“希特勒卸除了反共招牌,苏联更将为欧局中心”。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胡适认为)“苏德条约”的全文今早各报发表了。胡适《胡适日世界之震动是意中事。最苦的是各国的左派,天天攻击德意,一旦忽记全编》被Stalin(斯大林)卖了,真有冤何处诉!
(中国政府领导人蒋介石在8月27日的通电中指出)苏德此举,已使暴《通电各省军敌依违失据,在精神上受到莫大之打击,其所标榜之反共国策已粉碎政首长阐示国而无余,彼侵略阵线者以我国之抗战,而产生反共协定,今亦由我之际形势之演抗战,而使之崩溃,因此更可见我抗战力量,对于世界所发生影响与变》在国际上所属地位之重要无与比伦……目前关键,美苏两国,同等重要,而美国力量更应重视,苏联促成苏德协定,用意何在,固不专在欧洲,其在远东方面,意义之重大则有过之,故苏德协定之订立,与其谓为在欧洲发生作用,不如谓其在远东之影响为更大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目的,并说明当时中国各界对该条约签订的不同意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各界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产生不同意见的原因。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遭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聂荣臻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贡献。
材料 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遭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要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者》
(1)根据材料,概括聂荣臻的国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聂荣臻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贡献。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传统”,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之“统”体现着古往今来人类文化的根脉与连续性,同时又在“传”中必然地历经各种变迁与考验,并与不断成长的现代性在相互借鉴中表现自身和熔铸新生。
现代性就是社会不断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自己相应的新传统。“传统”相对于“现代”才体现出自身作为传统的意义,“现代”是因为有相应的“传统”才显示出自身作为现代的蕴含。
材料 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传统”,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之“统”体现着古往今来人类文化的根脉与连续性,同时又在“传”中必然地历经各种变迁与考验,并与不断成长的现代性在相互借鉴中表现自身和熔铸新生。
现代性就是社会不断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自己相应的新传统。“传统”相对于“现代”才体现出自身作为传统的意义,“现代”是因为有相应的“传统”才显示出自身作为现代的蕴含。
——摘编自郑杭生《论“传统”的现代性变迁》
结合材料,围绕“传统与现代”提出一个具体观点,并运用相关历史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8题)
5.
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大会决议一经颁布,便成为法律并迅速执行。公元前4世纪初,雅典公民大会选举法律编纂委员会,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并规定每年公民大会对所有法律进行审核,由大会选举专业的立法委员会对有争议法律进行裁决。雅典的这一转变
A.推动了社会治理科学化 |
B.强化了民主参与的意识 |
C.确立了法律的绝对权威 |
D.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
7.
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
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
C.这场运动的主力发生了变化 |
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
8.
民国二十六年10月开始,西北根据地统一使用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至二十八年,法币之外,增发了用于本地土货交换的兑换土货劵,三十年初,边区发行了边币,停用法币,兑换土货劵也随之退出流通。以上信息能够说明此阶段


A.边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
B.边区与国民政府分庭抗礼 |
C.中共坚持独立自主抗战 |
D.法币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 |
9.
1972年,日本外交蓝皮书中提到,“中美两国由一直以来的只有‘对抗’的关系进入到包含‘对话’的共存关系”,同时“国际政治显然由之前美苏两国对抗的时代,向中美苏三国以竞争与共存对立与对话关系为轴而转的时代移行”。由此可知,在日本看来
A.中美外交分歧渐趋消除 |
B.意识形态不再影响大国关系 |
C.日中关系改善势在必行 |
D.谋取政治大国的时机已成熟 |
10.
明代《常熟县志》记载:“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清朝时,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
A.建立起跨区域商业网络 |
B.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
C.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 |
D.对区域外市场的依赖 |
11.
1901年,张之洞在《致刘坤一等》的函札中写道:“其实变法有一紧要事,实为诸法之根,言之骇人耳。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此言论反映出张之洞
A.认可西方议会政治制度 |
B.主张中体西用维护统治 |
C.力图扩大洋务运动成果 |
D.成为清末新政核心人物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