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经济思想是对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经济思想也是经济政策的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2)依据材料二指出重商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17世纪的西欧国家是如何“把各种重商主义的原则付诸实践的”。试运用全球史观加以评价。
(3)依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与凯恩斯“不谋而合”之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些特殊问题乃是在已经过时的思潮之中达到技术上成熟的工商业体制引起的”的理解。
材料一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清世宗实录》卷五七
材料二 公元15世纪到17世纪,国际贸易开始真正具有世界性质并获得显著发展。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西欧各国封建自然经济不断衰落,商品货币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地理大发现使西欧国家纷纷走上了向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扩张的道路,广大殖民地国家被卷入到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的范围和规模空前扩大,这一切使得国际贸易获得显著发展……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显著发展,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新兴民族国家聚敛财富的需要,形成了早期的贸易保护制度,而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基础是重商主义。——叶晓东《浅析重商主义理论与西方贸易保护政策的渊源》
材料三 1929~1933年发生了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摇摇欲坠。当时,害怕社会主义革命而又较有远见的资产阶级统治者和理论家为了挽救垄断资本主义制度,认识到自由放任主义确实已经过时,只有将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才有希望。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这样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是这样一位理论家。……两者是不谋而合的。……他们的思想来自对一些特殊问题的研究,而这些特殊问题乃是在已经过时的思潮之中达到技术上成熟的工商业体制引起的。——刘绪贻《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思想,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付诸实施后所造成的消极影响。(2)依据材料二指出重商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17世纪的西欧国家是如何“把各种重商主义的原则付诸实践的”。试运用全球史观加以评价。
(3)依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与凯恩斯“不谋而合”之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些特殊问题乃是在已经过时的思潮之中达到技术上成熟的工商业体制引起的”的理解。
2.
在20世纪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东西方文明激烈的交融与碰撞。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两辆从德国来的汽车时,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
“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清朝保守大臣)
“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啰,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有着落了!”(黄包车夫)
“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开明人士)
材料二 “认清了我们的祖宗和我们自己的罪孽深重,然后肯用全力去消灾灭罪;认清了自己百事不如人,然后肯死心塌地的去学人家的长处。……八股、小脚……等等‘有文化’的崩溃,全不是程颢、顾亭林、戴东原……等等圣贤的功绩,乃是与欧美文化接触之后,那科学工业造成的新文化叫我们相形之下太难堪了,这些东方文明的罪孽方才逐渐崩溃的……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自由切磋琢磨,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性和暮气。”
(2)根据材料二概括胡适先生的主要观点,并作出简要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两辆从德国来的汽车时,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
“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清朝保守大臣)
“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啰,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有着落了!”(黄包车夫)
“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开明人士)
材料二 “认清了我们的祖宗和我们自己的罪孽深重,然后肯用全力去消灾灭罪;认清了自己百事不如人,然后肯死心塌地的去学人家的长处。……八股、小脚……等等‘有文化’的崩溃,全不是程颢、顾亭林、戴东原……等等圣贤的功绩,乃是与欧美文化接触之后,那科学工业造成的新文化叫我们相形之下太难堪了,这些东方文明的罪孽方才逐渐崩溃的……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自由切磋琢磨,借它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性和暮气。”
——胡适《再论信心与反省》
(1)根据材料一分析,汽车的传入对当时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制约近代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概括胡适先生的主要观点,并作出简要评价。
2.单选题- (共13题)
3.
1933年10月,罗斯福宣布购买黄金的计划。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该措施的历史影响是
A.促使商品价格逐渐回落 |
B.克服了商品的供需矛盾 |
C.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发展 |
D.增加美国对外贸易优势 |
4.
下表是“1980~1989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图”,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图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 -0.3 | 1.9 | -2.5 | 3.6 | 6.8 | 3.4 | 2.8 | 3.4 | 4.6 | 3.0 |
A.1980~1982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 |
B.从1982年底开始,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 |
C.这个时期执政的美国总统主要是里根 |
D.说明美国的经济开始进入到“新经济”时代 |
5.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就职演说:“我要削减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承认联邦政府的权利与各州和人民所拥有的权利之间是有区别的。我们都必须牢记,是各州组成了联邦政府,而决非是联邦政府创造了各州……今后,我将建议撤除经济发展和降低生产力的路障。”里根这一改革思想的核心是。
A.淡化意识形态分歧 |
B.削弱联邦政府的过度干预 |
C.加强联邦政府的全面干预 |
D.主张恢复邦联制 |
6.
下图是二战以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比较图,下列对该图的分析中,正确的有。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世界市场的拓展
③利用科技发展新兴产业
④知识经济的出现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世界市场的拓展
③利用科技发展新兴产业
④知识经济的出现
A.①② |
B.①②③④ |
C.③④ |
D.①②③ |
7.
1912年5月,袁世凯下达通令说,“近来乃习尚奢华,贪多斗靡,……尚朴素者,多为人嗤”;接着“劝告国民,继自今衣食、日用、冠婚、丧祭诸费,必不可少者,极力从俭;其可少者,一概省之,务期多惜一分物力,即多延一分生命。”下列对该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普通民众的生活已经大为改善
②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
③西方生活方式对国人有一定的影响
④政府对民众消费进行积极引导
①普通民众的生活已经大为改善
②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
③西方生活方式对国人有一定的影响
④政府对民众消费进行积极引导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8.
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 |
B.娱乐大众 |
C.宣传政治主张 |
D.传播商业信息 |
9.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迄今为止仍然是破坏性最大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主要是。
A.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无规律 |
B.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基本矛盾激化 |
C.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
D.股票市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
10.
有学者说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后来,世界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
B.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
C.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
11.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总统胡佛在一篇演说中说:“……我们的银行家和准备金体系确保了这个国家渡过信贷风暴而没有任何损失。在商业中,我们只要考虑了维持工资率、分配就业和加速大规模建设。政府扩大了公共建设,为农业提供了信贷,同时又限制了移民。这些措施维持了较高程度的消费,而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只有这样,这些措施才能阻止大范围失业的发生。”下列评论不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经济崩溃是因为向商业借款人提供的信贷太少 |
B.联邦储备系统是增强经济稳定的重要工具 |
C.公共建设成为解决经济萧条的有力手段 |
D.政府应该扩大权限,控制劳动者工资水平 |
12.
从罗斯福以“新政”为纲领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对其一直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罗斯福的改革不够彻底,激进派人士最初对罗斯福抱有很大期待,他们希望通过“新政”,罗斯福不仅能解决美国当前的危机,更能解决诸如阶级、贫困、种族等美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对这两种不同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前者观点代表社会上层利益,后者观点代表社会底层利益 |
B.前者观点不利于新政的实施,后者观点极大推动了改革进程 |
C.前者观点从经济制度角度分析,更接近问题的本质 |
D.后者观点从关注民生角度考虑,更有利于社会进步 |
13.
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提到,“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由政府直接招雇可以部分地做到,像战时紧急状态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重组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为此出台的措施是。
A.颁布《工业复兴法》 |
B.整顿银行 |
C.颁布《社会保障法》 |
D.“以工代赈” |
14.
剑桥大学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中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罗斯福新政
A.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
B.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
C.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 |
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