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699318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5

1.判断题(共3题)

1.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
列宁在《四月提纲》里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并主张用暴力手段夺取政权。
3.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发展,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2.简答题(共1题)

4.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为了民族复兴,无数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请回答:
(1)要在危难中寻找机遇,首先得从实际出发进行新的探索。秋收起义前后,中共选择的革命道路发生过怎样的变化?红军胜利完成长征的标志是什么?
(2)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始终坚持什么样的抗战路线?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国共合作抗日的经典战役是什么?
(3)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及国民政府覆灭的标志分别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综上所述,近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给你怎样的启示?

3.单选题(共20题)

5.
1937年8月开始,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会战,中国军队投入总兵力40多万,日本海陆空军逐渐增至20多万。双方激战三个多月,共消灭日军六万多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该会战是
A.淞沪会战
B.徐州会战
C.太原会战
D.武汉会战
6.
《地球的红飘带》是一部用连环画形式反映红军长征全过程的杰作。与下图会议场景相关的是
A.是红军从失败到胜利的转折点
B.标志着红军战略转移完成
C.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D.清算了右倾军事路线错误
7.
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战役示意图。这场战役
A.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B.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使北平获得和平解放
D.推翻了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8.
***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材料表明
A.思想解放激发了士兵的抗日热情
B.红军的战斗力超过了国民党军队
C.民主平等有助于提升军队战斗力
D.土地革命调动了官兵革命积极性
9.
第四套人民币100元背面的风景是地处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的中段。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在此地区
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C.开创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0.
邓小平曾经对***的战略思想作了这样的说明:“他告诉我们,开始必须在内线打,打到一定时候,也就是削弱敌人到相当程度之后,就要打到外线……这时时机成熟了,就应该转到外线,否则就要吃亏。”解放军开始“转到外线”的重大行动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11.
董保存《走进怀仁堂》中记叙了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新四军编制后,遂即拨发71000元及五架无线电报机,一下就解决了南方游击队的燃眉之急。这一事例说明
A. 国共两党始终团结抗战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建立
C. 中日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D. 国共双方合作抗日一致对外
12.
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作战计划”的最初方案与“批示”。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阶段
作战力量
进攻目标
中共中央军委批示
第一阶段
苏北兵团
淮阴、淮安、宝应、高邮
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
第二阶段
三个纵队
海州、连云港
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3.
有学者在谈到1917年俄国革命时认为:“革命是有可能避免的,沙皇政权不能顺应时势而主动改革,导致革命终于爆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沙皇政权才是革命的制造者。”该观点
A.表明俄国革命是由沙皇领导的
B.认为俄国革命的爆发是必然的
C.认为俄国革命的爆发是沙皇专制所致
D.因其视角新颖开阔而具有科学性
14.
俄国末代公主帕芙洛娃在《公主回忆录》中写道:“布尔什维克人的政变预计随时都会发生。就我所能看到的,每个人都准备好欢迎它了。没有人再相信临时政府。克伦斯基已经变成可憎的人。”这反映出,当时俄国
A.无产阶级已与农民结成联盟
B.布尔什维克注重舆论宣传
C.列宁革命主张得到民众支持
D.社会主义革命已具备条件
15.
一战期间,沙皇政府因兵源缺乏把面包师征召入伍,导致面包脱销,引发主妇们抢购的风潮,接下来工人宣布罢工,并有部分士兵加入罢工者的行列,冲进监狱释放政治犯,最终导致了政权更迭。这次革命
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B.完成了四月提纲的革命任务
C.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6.
西方有人认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意见,其理由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
A.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D.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17.
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独立自主倾向日益明显,不愿再充当美国的“小伙计”,在对外政策上与美国的分歧进一步明朗化。这反映出
A.世界政治格局根本转变
B.欧日反美新同盟建立
C.美国政治霸主地位丧失
D.世界多极化趋势凸显
1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对苏联的基本态度如下表所示:
1946年1月
杜鲁门明确表示,“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美国对苏联“不应该再做任何妥协”。
1946年2月
美国驻苏联代办凯南认为,苏联“在一切认为适时和有希望的地方,努力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的美国
A.积极推动美苏冷战格局的扩展
B.准备对苏实施强硬的遏制政策
C.试图借助于战争手段遏制苏联
D.对苏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折
19.
利用公式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简化教材内容,帮助理解一些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下列是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些经济成分的公式表述,其中有错误的是
A.小农经济=农业十家庭手工业
B.江南制造总局=资产阶级+机器生产
C.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十雇佣关系
D.官僚资本主义=政权+近代工商业
20.
“道光末年,(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材料表明
A.中国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C.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D.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1.
2018年1月27日,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大生纱厂陈列室)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下列工矿企业与其性质相同的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汉阳铁厂
C.继昌隆缫丝厂
D.轮船招商局
22.
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被称为“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3.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机器局制造诸事悉仿外洋办法,其委员、司事、学徒人等俱不论官阶,但照差事之繁简及资格之深浅,以定薪水多寡”。据此可知,江南制造总局
A.具有近代企业的性质
B.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目的
C.与民族工业竞争激烈
D.悉仿外洋办法丧失管理权
24.
剑桥大学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中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罗斯福新政
A.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B.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C.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
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3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