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英美两国对传统市场经济模式创新分别是什么?两国新的市场经济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摘于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语录
材料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英美两国对传统市场经济模式创新分别是什么?两国新的市场经济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 (共20题)
2.
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辩论。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 |
B.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 |
C.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 |
D.官营经济由膨胀转向收敛 |
3.
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3400.9万元,增长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发达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 |
B.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
C.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 |
D.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 |
4.
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A | 闭关锁国 | 清朝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 | 重农抑商 | 自战国以来的一种经济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政府鼓励和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百姓从事商业活动 |
C | 朝贡贸易 | 自秦以来中外贸易的唯一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外国朝贡与中外贸易相伴进行,中国人大量输出商品换取巨额税 |
D | 铁犁牛耕 |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汉代走向成熟 |
A.A |
B.B |
C.C |
D.D |
5.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
B.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 |
C.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
6.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对“它”的理解正确的是
A.经营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 |
B.经营规模受到资金的限制 |
C.主要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
D.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 |
7.
宋朝初期出现临街设邸店侵街的现象,政府屡禁不止。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这说明宋代
A. 城市商业管理日益混乱 B. 城市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C. 政府重视商业税的征收 D. 抑商政策被迫完全废除
A. 城市商业管理日益混乱 B. 城市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C. 政府重视商业税的征收 D. 抑商政策被迫完全废除
8.
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 “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D.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A.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 “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D.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9.
《全球通史》中记载:“19世纪末期的美国福特公司采取了某种大规模生产技术,即制造标准的、可以互换的零件,然后以最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这种大规模的生产技术
A.推动了工厂制度的基本建立 |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
C.适应了垄断组织的集中生产 |
D.反映了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 |
10.
(题文)“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变成了野蛮人。”这是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革命城市曼彻斯特的评论。对这段评论理解最准确的是
A.运用唯物史观高度肯定了工业革命为社会创造了巨额物质财富 |
B.运用近现代史学范式指出了工业文明的进步性 |
C.运用生态史学范式指出了工业革命中存在的问题 |
D.运用社会史学范式肯定了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改善 |
11.
马克思在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在西欧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 促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D.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A.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 促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D.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12.
现代金融市
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金融中心转移的顺序是()
A. 佛罗伦萨
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
B. 阿姆斯特丹佛罗伦萨伦敦纽约
C. 佛罗伦萨伦敦阿姆斯特丹纽约
D. 阿姆斯特丹佛罗伦萨纽约伦敦

A. 佛罗伦萨

B. 阿姆斯特丹佛罗伦萨伦敦纽约
C. 佛罗伦萨伦敦阿姆斯特丹纽约
D. 阿姆斯特丹佛罗伦萨纽约伦敦
13.
下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本、外国资本、洋务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下列代表近代中国最先进经济成分的是


A.A线 |
B.B线 |
C.C线 |
D.D线 |
14.
李鸿章曾就1876年《烟台条约》中“添开口岸”条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这说明李鸿章
A.认为中国应效仿西方开埠通商 |
B.在为清政府的卖国行为辩护 |
C.添开口岸对中国自强于事无补 |
D.欲实现自强便不可添开口岸 |
16.
在1962年9月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七,长期不变;鼓励社员饲养家畜家禽;进行家庭手工业生产及副业生产;房前屋后的果树竹木,永远归社员所有。由此可以看出
A.根本否定人民公社化运动 |
B.党中央对农村政策作适当调整 |
C.恢复发展自然经济 |
D.在农村开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
17.
1985年,沈阳市防爆器械厂被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首个破产的公有制企业,企业职工在工厂门口哭成一片,难以接受;而十年之后,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被宣告破产时,却得到了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现象说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
B.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走向成熟 |
C.社会保障的完善减轻了改革的阻力 |
D.市场经济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 |
18.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1992年中国( )
A.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 B.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 |
C.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 D.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20.
下列四张纪念邮票都以党的重要会议为主题,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 |
B.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
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
D.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