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材料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2.单选题- (共32题)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B.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
C.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
D.实现了香港顺利回归 |
A.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B.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
C.阻碍了苏联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 |
D.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③开阔人们的视野
④使近代中国迅速地走向富强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A. 划分田地
B. 因地制宜
C. 精耕细作
D. 优选种子
A. 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
B. 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
C. 官营手工业管理仍然十分严格
D. 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
B.乡村市场的繁荣 |
C.坊市制继续实行 |
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A. 科学技术创新推广
B. 城市建设的变迁
C. 商品经济趋向繁荣
D.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 |
B.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
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
D.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
A.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 |
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 |
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 |
D.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 |
A.鼓励发展贡赐贸易 |
B.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
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
D.加强外贸税收管理 |
A.世界金融秩序陷入混乱 |
B.工业革命加速西欧国家资本积累 |
C.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强大 |
D.西方列强侵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
国别 | 1860年 | 1870年 | 1880年 | 1890年 | 1900年 | 1910年 | 1913年 |
德国 | 14 | 18 | 25 | 40 | 60 | 89 | 100 |
英国 | 34 | 44 | 53 | 62 | 79 | 85 | 100 |
美国 | 14 | 11 | 17 | 39 | 64 | 89 | 100 |
从表格中能反映出
A. 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生产量已稳居世界首位
B. 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和美国相比长期落后
C. 科技极大影响了大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D. 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A.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B.一战期间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A.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
B.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命脉 |
C.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
年份 | 进口总值 | 棉纺织品 | 鸦片 | 其他 |
1872 | 6886.9万两 | 31% | 38% | 31% |
1894 | 14423.3万两 | 34% | 21% | 45% |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陷入绝境 |
B.中国的棉纺织品仍具有竞争实力 |
C.鸦片的危害使其需求量减少 |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
A.对外贸易的发展 |
B.“大跃进”的推动 |
C.实施“一五”计划 |
D.纠正“左”倾错误 |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
A.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 |
B.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
C.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 |
D.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 |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
C.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
D.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
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
B.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
C.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
D.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
A.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
B.朱熹的格物致知 |
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
D.王夫之的唯物主义 |
A.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尺度” |
B.希腊罗马文化的真理颠扑不破 |
C.文艺复兴带有“托古改制”色彩 |
D.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理念 |
A.智者运动 |
B.文艺复兴 |
C.宗教改革 |
D.启蒙运动 |
A.智者运动时期 |
B.文艺复兴时期 |
C.宗教改革时期 |
D.启蒙运动时期 |
A.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体现 |
B.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
C.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发展 |
D.只是应对大危机的举措 |
3.选择题- (共2题)
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一边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虽然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这条沟通中西、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这就是丝路的前身。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不论是作为波斯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阿拉伯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事实上,古代中西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丝绸、玉器、香料、陶瓷、珍禽等物质层面的物品,还是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道教等思想层面的结晶,都是通过这条东西交往的道路双方交流的。
在丝绸之路汇聚的多种宗教文化既相互碰撞,又和平共处,和谐共存。汉唐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思想观念以佛教的影响力最为巨大。中华王朝不论迎佛也好,辟佛也罢,都展现了佛教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新塑造。西域的于阗王国是丝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商人驻足之处,也是西行东来的僧侣歇脚所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的佛寺,宝殿主尊是佛像,佛像两边上方都是千佛,而下方则往往描绘地方神祇,其外部特征有似祆教神祇。由此可以看出,丝路上的诸神之间并没有战争,而是安然地保佑着各自的信徒。
按照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不同文化由于自我认知身份的差异而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但历史经验表明,在冲突之外,文明之间还有着更为广泛的交流和竞争。公元751年,唐王朝与大食爆发战争,史称“怛罗斯之役”。这件小小的战事插曲迅速被和平交流取代,唐朝大量被俘工匠随大食军队西归,直接导致了以中国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西传。随后,中亚撒马尔罕形成了一个造纸中心,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将造纸术从西亚传入欧洲,埃及人的纸草和羊皮纸开始退出舞台。可以说,怛罗斯之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极具象征性。抛开军事上的胜败不论,中国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在怛罗斯之外的广阔空间里竞争并共生,对双方文化的发展都极具积极意义。文化多元、文明交往、和谐共存,这正是丝绸之路留给我们今天最可宝贵的财富。
(节选自《丝绸之路与中西文明交流》,有删改)
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一边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虽然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这条沟通中西、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这就是丝路的前身。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不论是作为波斯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阿拉伯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事实上,古代中西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丝绸、玉器、香料、陶瓷、珍禽等物质层面的物品,还是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道教等思想层面的结晶,都是通过这条东西交往的道路双方交流的。
在丝绸之路汇聚的多种宗教文化既相互碰撞,又和平共处,和谐共存。汉唐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思想观念以佛教的影响力最为巨大。中华王朝不论迎佛也好,辟佛也罢,都展现了佛教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新塑造。西域的于阗王国是丝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商人驻足之处,也是西行东来的僧侣歇脚所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的佛寺,宝殿主尊是佛像,佛像两边上方都是千佛,而下方则往往描绘地方神祇,其外部特征有似祆教神祇。由此可以看出,丝路上的诸神之间并没有战争,而是安然地保佑着各自的信徒。
按照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不同文化由于自我认知身份的差异而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但历史经验表明,在冲突之外,文明之间还有着更为广泛的交流和竞争。公元751年,唐王朝与大食爆发战争,史称“怛罗斯之役”。这件小小的战事插曲迅速被和平交流取代,唐朝大量被俘工匠随大食军队西归,直接导致了以中国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西传。随后,中亚撒马尔罕形成了一个造纸中心,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将造纸术从西亚传入欧洲,埃及人的纸草和羊皮纸开始退出舞台。可以说,怛罗斯之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极具象征性。抛开军事上的胜败不论,中国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在怛罗斯之外的广阔空间里竞争并共生,对双方文化的发展都极具积极意义。文化多元、文明交往、和谐共存,这正是丝绸之路留给我们今天最可宝贵的财富。
(节选自《丝绸之路与中西文明交流》,有删改)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2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