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8题)
1.
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
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
B.女性载辛亥革命中做出了贡献 |
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 |
D.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 |
2.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署名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 |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
3.
如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
4.
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
B.提倡使用白话文 |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
5.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
A.《民报》、《时务报》 |
B.《民报》、《天演论》 |
C.《天演论》、《时务报》 |
D.《海国图志》、《天演论》 |
7.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下图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