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关扑:赌博游戏四鼓:古代一更一鼓,四鼓是四更后半夜两点左右)——(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明神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着近代先进的生产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取状元,但他未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19世纪末,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材料二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命运的漫画。

(1)***曾说过:“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根据材料一,指出张謇在发展民族工业上的主要贡献。
(2)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张謇考中状元却弃官办实业,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是何原因?
(3)“实业救国”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难以实现,根据材料二说明理由。
材料一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取状元,但他未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19世纪末,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材料二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命运的漫画。

(1)***曾说过:“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根据材料一,指出张謇在发展民族工业上的主要贡献。
(2)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张謇考中状元却弃官办实业,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是何原因?
(3)“实业救国”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难以实现,根据材料二说明理由。
3.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 1953— 1957 | 1958— 1962 | 1963— 1965 | 1966— 1970 | 1971— 1975 | 1976— 1980 | 1981— 1985 |
年均增长率 | 4.5% | 4.3% | 11.1% | 3.9% | 4.0% | 5.1% | 8.1% |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年份 |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 集体工业 | 城乡个体工业 |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
1978 | 77.6% | 22.4% | | |
1997 | 25.5% | 39.1% | 17.9% | 18.5% |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单选题- (共16题)
4.
广告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历史:“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
B.盲目排外,影响了学习外国 |
C.引起了外国武力干涉 |
D.强化了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 |
6.
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
D.坊市的界限已被打破 |
7.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交子的出现 |
B.坊市界限的突破 |
C.商帮的形成 |
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
8.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
D.重农抑商的政策 |
9.
“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朝贡贸易体制的弊端 |
B.小农经济影响了对外贸易 |
C.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
D.“海禁”政策带来消极影响 |
10.
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11.
《法华乡志》记载:“光绪中叶以后,开拓市场,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这说明
A.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
B.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 |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强 |
D.封建伦理纲常被自由思想取代 |
12.
叶圣陶先生于1932年编的《开明国语课本》有这样一课,本课内容反映了
第141课 一个老婆婆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她的纺车。
第141课 一个老婆婆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的时候,纺纱织布,利息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她的纺车。
A.工业革命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
B.鸦片战争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
C.辛亥革命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
D.机器生产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
13.
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根据表格分析下列观点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
阶段 | 民族工业状态 | 原因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 短暂春天 | 列强放松侵略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 萧条 | 列强卷土重来 |
抗战时期 | 遭摧残 | 日本的经济掠夺 |
解放战争时期 | 陷入绝境 | 美国商品的涌入 |
A.国家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
B.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
C.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始终发展缓慢 |
D.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14.
胡适曾在抗战胜利后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国家资源委员会把持了中国的工业矿业,对□□□□蚕食鲸吞,“或则被其窒息而死”。文中的“□□□□”部分应为。
A.民族资本 |
B.官僚资本 |
C.外资企业 |
D.个体经济 |
16.
取消农业户口,目前已在多个省市展开,有学者誉称这是中国社会改革的里程碑。回顾建国后农村工作中的相关举措,依时序排列是
①农业合作化
②人民公社化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①农业合作化
②人民公社化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③ |
C.②①③④ |
D.④②①③ |
17.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里的“新”主要表现在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B.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
18.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政府就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进行了多次探索,其中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和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两次较为突出的代表,对这两次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A.所有制性质完全相反 |
B.农民都优先享有产品分配权 |
C.后者对前者彻底否定 |
D.都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