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
材料一: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朱其昂,字云甫,江苏宝山人)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事系创举,尚未通行。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获利颇丰。闻将续到一座,设肆于天津孔道云。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请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该现象的原因。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
材料一: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朱其昂,字云甫,江苏宝山人)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事系创举,尚未通行。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获利颇丰。闻将续到一座,设肆于天津孔道云。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从1895年至1898年的4年间,新增加的商办企业,其资本在万元以上的约有62家,资本总额约为1247万元。……1895~1913年新开设的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则有549家,资本额共达120288万元……据统计,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年均速度达15%。——《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在1930~1934年五年之中,(广东)全省开工的丝厂由121个减少到37个,生丝出口由4.7万多担下降到不足3万担。这里面也包括陈启沅的继昌隆,因为30年代末有人到简村进行调查,发现那里已无一丝厂存在,而当年继昌隆的厂址,已还原为陈氏遗族的住宅了。——吕学海《顺德丝业调查报告》
(1)结合材料一,说明贻来牟机器磨坊在创办和经营上的特点。(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请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该现象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8题)
2.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
B.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平等 |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D.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
3.
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A.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
D.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4.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表达了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期盼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表达了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期盼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5.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 B.经济各部门发展并举 |
C.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 D.经济发展与环保同步 |
6.
中国古代传统中历来提倡节俭,而在明代中期,陆楫提出“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社会消费观念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
B.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 |
C.戏剧发展推动奢侈风气 |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
7.
唐后期,武进开凿孟渎,引江水溉田四千顷。《新唐书》记载:“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这表明当时
A.兴修水利是江南发展的唯一因素 | B.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 |
C.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居全国首位 | D.江南粮食高产推动地域商帮出现 |
8.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蒸汽机提供动力,工业生产进入机器大生产时期
②蒸汽机的使用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③蒸汽机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④欧洲列强以武力侵略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
①蒸汽机提供动力,工业生产进入机器大生产时期
②蒸汽机的使用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③蒸汽机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④欧洲列强以武力侵略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10.
16世纪至19世纪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殖民者对美洲人的屠杀 | B.外来疾病在美洲的传播 |
C.殖民者对美洲的不断征服 | D.欧洲人在美洲分布广泛 |
11.
17世纪被誉为“荷兰时代”,荷兰成为“模范国家”、“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等;但到了17世纪晚期荷兰却风光不再。导致其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商业资本发达但工业资本不足 |
B.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 |
C.英法颁布一系列歧视性的法令 |
D.三次英荷战争中失去殖民优势 |
12.
1893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谈话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1912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导致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当时德国
A.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
B.面临世界大战的威胁 |
C.君权遭到公共舆论制约 |
D.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 |
14.
“开平煤矿产的煤,除供应国内各局以外,还投放市场。煤的质量优良,价格便宜,很快打开销路,并逐渐取代了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材料表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A.彻底打破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
C.使中国实现了富强 |
D.彻底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
16.
“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这里的“两重意义”指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逐步产生
B.民族工业产生,民主革命的兴起
C.自然经济解体,反帝反封民主革命兴起
D.中国社会逐步融入工业文明潮流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逐步产生
B.民族工业产生,民主革命的兴起
C.自然经济解体,反帝反封民主革命兴起
D.中国社会逐步融入工业文明潮流
18.
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近代化的中坚力量,下面叙述有误的说法是
A.是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B.主要集中在沿海 |
C.在夹缝中艰难成长 | D.为民主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 |
19.
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比喻是
A.深圳 |
B.珠海 |
C.海南 |
D.浦东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