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万载县2016届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698970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2/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请仔细阅读下面三幅中国历史地图。

图1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图2 鸦片战争对外开放的通商品岸

图3  20世纪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请回答:
(1)依据图1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与西汉对外交通状况的相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要指出图2、图3所反映的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影响。
2.
调整结构是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下面是1836——1838年与1894年中国茶叶产销量统计表
 
1836-1838年(平均每年)
1894年
 
数量(万担)
比例(%)
数量(万担)
比例(%)
内销
165.29
76.78
171.48
44.32
外销
50
23.22
215.44
55.68
产量
215.29
100
386.92
100
 
材料三 我们所说的工业化,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是: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不仅能够制造一般的机器,还要能够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象国防方面的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等。
——摘自周恩来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56年11月)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说明黄宗羲与商鞅思想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单选题(共7题)

3.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
A. 和平崛起 B. 制度创新 C. 武力掠夺 D. 民主强国
4.
1961年3月,中央正式向全国下发《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第40条规定:“要保障社员个人所有的一切生活资料,包括房屋、家具、衣被、自行车、缝纫机等,和在银行、信用社的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此项规定( )。
A.有助于克服平均主义B.承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C.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D.扭转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5.
有一首歌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歌中的两个“春天”分别喻指
A.“三步走”部署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建立经济特区和邓小平南方讲话
C.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6.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A.借鉴资本主义经验
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7.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①中共十二大召开  ②中共十三大召开  ③邓小平南方谈话  ④中共十四大召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8.
阅读下表,结合相关信息推断出“①②”最合理的数据分别是
A.26.6; 41.3B.20.2; 10.5
C.27.2; 38.5D.28.8; 34.5
9.
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比喻是
A.深圳
B.珠海
C.海南
D.浦东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