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上海成为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是什么?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2)上海是鸦片战争后最早被迫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也见证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请写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当时上海的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获得了一次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促成此次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
(5)20世纪90年代,在对外开放方面上海迎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你认为给江苏带来了什么积极的影响?
(1)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是什么?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2)上海是鸦片战争后最早被迫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也见证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请写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当时上海的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获得了一次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促成此次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
(5)20世纪90年代,在对外开放方面上海迎来了怎样的发展机遇?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你认为给江苏带来了什么积极的影响?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真实吗?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农业总产值 | 461 | 510 | 535 | 575 | 610 |
——《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真实吗?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3.单选题- (共29题)
3.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交给国会的咨文中说:“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近来在违反其意愿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极权政制。……全世界的自由人民期待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如果我们在起领导作用方面迟疑不决,我们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这说明美国
A.以和平发展为己任 |
B.以帮助盟友为义务 |
C.以称霸世界为目的 |
D.以对抗苏联为根本 |
4.
不结盟运动兴起后提出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提出在国际舞台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日本经济崛起后提出“日本要运用经济说话”。这些体现了
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
B.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
C.世界日益联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
5.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人创作的一幅漫画,对漫画所涉及历史事件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的是古巴导弹危机 |
B.结果以苏联妥协而告终 |
C.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 |
D.是“冷战”时期的局部热战 |
6.
有学者认为,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这里的“碎片化”
A.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B.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 |
C.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
D.使欧洲长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
7.
冷战结束后,日本对国家战略进行了相应调整。在体制机制上,逐步强化首相官邸的决策权,制定与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为推动国家战略转型做铺垫;在行动层面上,日本的防务空间逐步显现“本土区域—周边有事—俯瞰全球”的自本土向全球辐射的态势。这说明日本
A.摆脱了雅尔塔体制的束缚 | B.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
C.已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 D.力图承担更多国际责任 |
8.
2017年12月18日,特朗普政府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战略竞争对手”,是企图侵蚀美国安全和繁荣的“修正主义国家”。该报告反映出
A.美国是维护多极化的主要力量 |
B.美国谋求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
C.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 |
D.美国的“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 |
9.
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掌握政权后,美国不顾该国已是关贸总协定缔约方的事实,单方面中止了捷克斯洛伐克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权利,对它实施歧视性贸易政策,并极力鼓动其追随国撤回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减税义务。这一史实说明
A. 国际贸易受美苏“冷战”局势影响
B. 经济对抗是美苏“冷战”唯一形式
C. “关贸总协定”原则从此完全废弃
D.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形成
A. 国际贸易受美苏“冷战”局势影响
B. 经济对抗是美苏“冷战”唯一形式
C. “关贸总协定”原则从此完全废弃
D.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形成
10.
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
A.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
B.多极化格局开始形成 |
C.冷战局面开始出现 |
D.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
11.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湖北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A.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C.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 D.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
12.
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
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 B.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
C.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 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 |
13.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第七卷》中介绍古代某个城市时说:“州桥至龙津桥是全城的商业中心,尤其以夜市著名,州桥附近的东西大街、朱雀门外的东西大街、宫城东华门外的南北大街等,都是重要的商业街,著名的相国寺内每月初一、十五和逢三、八开放贸易,是著名的‘瓦市’,还有许多‘瓦子’,进行各种伎艺演出。”这座城市最可能是
A.西汉长安 | B.隋朝洛阳 | C.唐朝长安 | D.北宋开封 |
15.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白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白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
16.
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
17.
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
B.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
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
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18.
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A.农业采用集体耕作方式 | B.绝大多数土地属国家所有 |
C.手工产品主要供应市场 | D.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 |
19.
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 |
B.明代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
20.
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 |
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 |
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 |
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 |
21.
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
C.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
22.
《新唐书》载(太宗)谓房玄龄曰:“……工商杂流,假使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当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这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 )
A.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
C. 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D. 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
A.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
C. 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D. 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
23.
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业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
C.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 D.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
24.
分析1912-1922年《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B.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发展
C. 陈启源(沅)在这一时期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
D. 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A.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B.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导致了这一时期的发展
C. 陈启源(沅)在这一时期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
D. 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5.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
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
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
26.
1898年9月21日的《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调整民间设厂政策 |
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
27.
根据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记载:“自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至今,不过十年,此十年间,民营公司之组织,约计二十五家,……已远胜以前数十年矣。”当时航运业民营公司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B.蒸汽轮船制造技术开始传入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D.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
28.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就是
A.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
C.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
29.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9月《人民日报》根据《决议》精神发表了“先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来”的社论;到11月,就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人民公社。这一运动
A.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
B.导致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
C.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
D.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30.
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 )
A.鼓励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
B.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
C.贯彻落实了“八字方针” |
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
31.
******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A.经济特区的创办 |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
D.内地的开放 |
4.选择题- (共5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9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