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698676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判断题(共1题)

1.
判断题:正确选A,错误选B。每题2分,共10分。
【小题1】丞相废除后,朱元璋曾感叹:“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皆睡朕未睡”,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了内阁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小题2】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从此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小题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
【小题4】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小题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政权上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1954年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从制度上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材料四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历史功绩?(1分)
(2)材料二认为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是千年古国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是什么制度?(1分)指出秦朝和元朝这一制度在地方管理体制上的主要表现。(2分)
(3)材料三中台湾同胞的悲愤是因何年的什么事件?(2分)而国民党元老写下的《望大陆》又因何而起?(1分)
(4)材料四体现了中央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状态而制定了什么方针?(1分)
(5)综合上述材料,就祖国统一的问题谈谈你的认识。(2分)
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活动

材料二 (一) 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再次强调,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  (二)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选自《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三 我们六国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上海精神”,可以提供重要和有益的启示。“上海精神”要求我们以互信为安全之本。互信就是以诚相待,言而有信,就是必须遵守应尽的国际条约和义务,遵循公认的国际法准则。
——江泽民《弘扬“上海精神”,促进世界和平》
请回答:
(1) 读材料一,图①事件的外交成果是什么?图②事件对新中国外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图③事件中,周恩来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成图④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分)
(2) 材料二中的“上海公报”发表于哪一年?中美建交的前提是什么?(2分)
(3) 据材料三,六国所形成的组织是哪一个国际组织?该组织成立于哪一年?材料中“上海精神”的内涵是什么?(3分)
(4) 综合上述外交活动,指出新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方针?(1分)

3.选择题(共8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所占比重(%)

上表能够反映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所占比重的多种变化。指出其中一种变化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5.

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目的在于(    )

6.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坐标为(1,0),线段OA绕原点O沿逆时针方向旋转45°,并且每次的长度增加一倍,例如:OA1=2OA,∠A1OA=45°.按照这种规律变换下去,点A2017的纵坐标为{#blank#}1{#/blank#}.

7.计算下列各题
8.

美国总统奥巴马仍在坚持1992年提出的沃尔福威茨理论,即通过武力在全世界保持一种美国领导的单极态势,遏制其他强国的崛起。沃尔福威茨理论提出的背景是(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白桦:文学是我的生命

舒 心

    白桦,1930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文学成为他寻找人生道路的火炬﹣﹣“我最初接触的是坊间的线装书,其中有经典,也有史籍。我既希望文学照亮自己,也希望文学照亮别人。”

    1942年至1945年,白桦离开家乡去潢川就读初中,晚上在姐姐家的织布作坊帮忙织布。作坊里什么人都有,白桦目睹难民们所受的苦难,创作了第一首诗歌《织工》,发表在《豫南日报》。那一年,白桦15岁。他热心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激愤的文字和尖锐的言谈,引起了特务的注意与跟踪。1947年,白桦逃离国统 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白桦参军后,写一些报道,把战斗故事刻印成画,发给下面的连队;但宣传用的快板,离文学还是比较远。

新中国成立初期,白桦随军驻守云南边境;1952年,任昆明军区创作组组长,在部队开始了诗歌和小说创作。

1953年,白桦的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被改编成电影剧本。第二年,白桦的《无铃的马帮》又被拍成电影《神秘的旅伴》。王晓棠饰演女一号,由此而一举成名。

    1953年5月,白桦和胡风初次相识。两年后,他曾约另一位朋友一起去看望过胡风,为此,在后来的“肃反运动”中,他解释了几十次都没法交代清楚。

    1955年,白桦成为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的创作员。其间先后出版了《边疆声音》等小说集,《金沙江的怀念》等抒情诗集,成为20世纪50年代前期知名的部队作家之一。

    1957年,27岁的白桦被划为“右派”,打入另册,当过好几年钳工。在“文革”中他的作品还一律作为毒草加以批判斗争。

    “挫折使我发誓放弃文学,甚至把所有的笔记、日记全部毁掉,扔掉所有的笔。”白桦说。但是,“文革”结束的第二天,白桦只用一周时间就写出话剧《曙光》。

    1980年底,根据白桦的电影剧本《苦恋》摄制成的《太阳和人》,又引起一场全国性的大震荡。故事讲述黄永玉等一大批劫后余生的中国艺术家,经历了各种生活的折磨,但对祖国的爱始终不渝,表达了对祖国的爱,是苦苦的爱恋。

    1981年,对于白桦来说,是沉重的一年,举国上下卷入这场沸沸扬扬的批《苦恋》的事件。“《苦恋》有自己经历种种波折后悲凉的情绪。今天回想起来,这场批判是一场观念的较量,是‘文革’后最为激烈的一次,它检验了很多人的观念和勇气。”白桦说。

    1982年,白桦写了一部话剧《吴王金戈越王剑》。这部作品因其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吴越争霸历史,引起了巨大思考和争议。33年后,这部作品得以重排,作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89岁的蓝天野终于看到了作品重新上演。

    数十年来,白桦的家庭由于他的缘故屡遭不幸。1984年他的儿子曾劝他改变生活方式。白桦复信说:“我不能,因为文学是我的生命。一个有生命的人怎么能不重视自己生命的意义呢!……”

2009年,长诗《从秋瑾到林昭》的发表是白桦看重的事情,因为这首诗他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在云南玉溪开颁奖会时,白桦激动地流泪说:“流了八十年的眼泪,泉水依然涌动,这八十年的泪水,把我这双眼睛洗涤得像儿童那样明亮。”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0.

1937年10月,詹姆斯贝特兰抵达延安,采访了毛泽东,并向毛泽东提议,可向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说些什么,于是毛泽东给艾德礼写了一封亲笔签名信。在信件中,毛泽东呼吁艾德礼带领他的党派,帮助中国人民抵御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这封信的历史价值在于(    )

11.

1937年10月,詹姆斯贝特兰抵达延安,采访了毛泽东,并向毛泽东提议,可向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说些什么,于是毛泽东给艾德礼写了一封亲笔签名信。在信件中,毛泽东呼吁艾德礼带领他的党派,帮助中国人民抵御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这封信的历史价值在于(    )

4.单选题(共14题)

12.
一直以来,英国被认为是一个“靠一点一点的改革改造了一个传统的政治体系,使传统的外壳装进了全新的政治内容。民主政治可以在完全古老的形式中产生,而且成为整个西方民主制的母体”。下列事件能够证明的是
①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② 1721年责任内阁制的建立 ③ 工业革命的发生 ④ 1832年进行的议会改革
A.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④
13.
2010年2月11日,南京获得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承办权。为了迎接青奥会,某高级中学拟开展“细说近代南京”活动。下列“细说”中正确的是
A.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首次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C.1939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D.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北洋军阀政府覆灭
14.
近代中国的历史,也就是近代中国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历史。下列近代中国诗歌所反映的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一座万园之园,一个艺术典范,一把旷世大火,一片断壁残垣。
②一旦强掳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④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
A.①③④②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③①④②
15.
《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涉及的省份不包括
A.广东 B.福建 C.浙江 D.江苏
16.
有观点认为,“农民战争从来只是一种改朝换代的工具,太平天国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但已萌发了一些新苗……”。下列与之结论最为相符的是
A.1859年《资政新篇》的出台B.天京变乱成为由盛转衰的标志
C.1856年太平军定都天京D.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7.
下列图片的内容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致远”号撞向敌舰
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
义和团战士
 
A.抵抗外来侵略
B.寻求救国之路
C.从事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
18.
***在《七律·到韶山》(一九五九年六月)中说到:“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他离开韶山的这一年
A.中共三大明确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B.大革命失败,中共发动了秋收起义
C.红军成功进行了三次反围剿斗争
D.中共开始长征,实现了战略转移
19.
(题文)下图是邓小平为八七会议会址的题字,他亲身 经历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这次会议表述正确的是( )
A.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召开的
B.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C.标志着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D.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0.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八年抗战(1937~1945)相关的是
A.内惩国贼外争国权B.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
21.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国宣布采用“和平统一”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最早出现在
A.《中美联合公报》B.《告台湾同胞书》C.“一国两制”构想D.“九二共识”
2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
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②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
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④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3.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开国大典前夕,***、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24.
“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另起炉灶”
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5.
下列关于近代英美法德国家元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英国的国家元首是首相,通过选举产生,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B.美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拥有行政权
C.法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拥有行政权和军权
D.德国的国家元首是皇帝,是国家的权力中心,首相对皇帝负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选择题:(8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