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24题)
2.
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西塞罗意在表明( )
A.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 |
B.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 |
C.法律必须维护广大罗马人民的利益 |
D.法律必须与雅典的民主政治相适应 |
3.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哪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这体现了美国的政治特点是
A.邦联制、州权至上 | B.联邦制、分权制衡 |
C.代议制、中央集权 | D.共和制、天赋人权 |
4.
1760年乔治三世继任英国国王,为了控制内阁,他不停地撤换首相。大臣们由此认识到:首相得不到国王的充分信任很难立足。然而,当时的另一种情况是:首相如果得不到议会的支持,也很难立足。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 B.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 |
C.国王是国家权力中心 | D.议会主权仍有待确立 |
5.
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己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体制组织起来,并以普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德意志帝国的议会起的作用巨大 |
B.德意志帝国的君主拥有国家实权 |
C.德意志帝国的政体仍是君主专制 |
D.德意志帝国的统治阻碍社会发展 |
6.
由于特朗普与国会在美墨边境修建隔离墙问题上分歧严重,无法就拔款法案达成一致,美国政府局部关门35天,创下了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最长“停摆”纪录。这一事件表明
A.国会是美国的权力中心 |
B.总统与国会维护的是不同阶级的利益 |
C.总统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 |
D.三权分立制度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
7.
1875年宪法是一份有宪法之名而无宪法体系的独特文献,……君主派最为讨厌的“共和国”一词最终被塞进宪法,而共和派希望的一院制议会最终被参、众两院制议会取代。这表明当时法国
A.各派反对该宪法 |
B.宪法的不稳定性 |
C.面临战争的威胁 |
D.各派之间的妥协 |
8.
2018年12月2日,英国反对党工党称,如果议会在12月11日否决了首相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则工党将呼吁对特雷莎•梅政府进行不信任投票。这充分体现了英国政体的什么特点?
A.国王“统而不治” |
B.首相掌握立法权 |
C.内阁对议会负责 |
D.三权分立的结构 |
10.
“辛亥革命后,称中国为‘中华民国’,说明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是这个地方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号,‘中华民国’只是将其具体化;说明自此后,‘中国’概念由文化、地域和模糊的指称正式被赋予了明确的政治含义”。材料认为辛亥革命
A.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累积性 | B.有利于近代政治观念形成 |
C.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国家认同 | D.部分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 |
11.
1919年5月4日下午,以北大学生为首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向天安门进发,青年学生们一路高呼:“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成为那个时代我们民族的最强音。这反映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是
A.科学民主 | B.爱国主义 | C.自由平等 | D.思想启蒙 |
12.
《辛丑条约》附件规定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等。这些规定
A.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B.体现中国主动融入世界 |
C.反映了列强的侵华要求 | D.意在消灭中国反帝运动 |
13.
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华民与大合众国人有争斗、词讼等案,华民归中国官按律治罪;大合众国……应归领事等官按本国例惩办”该条款损害了我国的
A.贸易主权 | B.领土主权 | C.司法主权 | D.关税主权 |
14.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反映了
A.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
B.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 |
C.先进的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思想 |
D.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性质 |
15.
1844年,美国特使顾盛抵达澳门。当清廷得知其有进京呈递国书的要求时,给钦差大臣耆英的唯一指示就是阻止这一行动。为此,耆英不惜与之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这反映出清政府
A.对外奉行投降政策 |
B.继续推行闭关政策 |
C.竭力维护天朝体面 |
D.有效抵抗外来侵略 |
16.
19世纪30年代,安徽的茶叶外销路线往往是自安徽经江西至广东,19世纪40年代后,安徽的茶叶外销路线逐步转为自安徽至上海。这主要是因为
A.近代交通方式的进步 |
B.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
C.南方反清斗争较激烈 |
D.《南京条约》的签订 |
1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其中第二次“大革命”的最大功绩是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18.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华制华的历史事件是
A.《马关条约》 |
B.《辛丑条约》 |
C.太平天国 |
D.甲午战争 |
21.
“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这段文字描述的可能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2.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这里说的“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指的是辛亥革命
A.使中国开始了全盘西化 |
B.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
C.将传统文化彻底地击败 |
D.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23.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 B.片面最惠国待遇 |
C.居住及租地权 | D.“门户开放”政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