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浙江省平阳县育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69847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诗歌与民谣可以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祸国殃,人民苦难殇。条约被迫签,主权遭沦丧。列强不要脸,通商占香港。历史须铭记,国兴民族强。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银两高赔付,主权多丧缺。列强欢乐死,诸夏苦悲绝。租界八方设,津门九处切。半殖民确立,全赤县遭劫
——来自网络
材料二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
材料三 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鬼,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某运动揭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三首诗分别针对的不平等条约,概括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三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比较材料二、三反侵略斗争主体的不同,并概括二者的共同影响。并结合所学,给上述诗歌与民谣确定一个主题。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生承接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的正统,而淘洗了他们的帝王思想、宗教思想。整理了三合会、哥老会一类的民间的民族的结社,改进了他们的思想,使入于革命的正轨。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的组织形式、领导阶级、斗争目标有哪些新发展。
材料二、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只赶走了一个皇帝,剪了一条辫子,革命失败了”。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三、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1920年前后在扭转“沉沦”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2.单选题(共13题)

3.
抗日战争开始后,有人分析共产党军队的作战方针时说:“今日红军(指已改编成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这段话的含意是
A.贬低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的作用
B.污蔑八路军和新四军借抗战之机壮大自己的实力
C.指明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的战略战术原则
D.在大反攻阶段限制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作战行动
4.
萧致治在《鸦片战争》中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社会大变革。这次“社会大变革”主要是指
A.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B.社会形态发生变化
C.王朝更替顺利过渡
D.政治体制严重动摇
5.
有人将《南京条约》中有关香港岛的英文官本、中文官本及其中文译本整理成为下面表格。表格中的信息反映出
英文官本
中文官本
中译本
Cede
给予
割让
Tobepossesse Dinperpetuity
常远据守主掌
永久占有
 
A.鸦片战争推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清朝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浓厚
C.中英两国围绕香港问题展开激烈斗争
D.英国曲解条约实现霸占香港岛的企图
6.
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二十七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
A.该日记是记录是圆明园遭劫的是一手史料
B.李慈铭否认了外国人对圆明园有侵略行为
C.李慈铭认为中国人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
D.该日记应作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7.
“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这是近代史上《申谕英夷告示》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失去制海权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8.
孙中山在《太平天国战史序》中说道:“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这句话点明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摆脱农民阶级的封建性
B.没有制定纲领来领导革命
C.没有发动农民积极参加革命
D.没有取得英法等国家的援助
9.
《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
A.《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B.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
C.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
D.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10.
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免内地税的要求。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
A.资本输出,以华治华
B.稳定税率,倾销商品
C.扩展市场,追逐利润
D.经济联合,扶植中国
11.
某学着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可见,该学着认为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清廷改革失败加速了革命爆发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
12.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或动摇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一致的是
①革命对象
②革命结果
③指导思想
④革命性质
⑤革命任务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
D.④⑤
13.
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14.
《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抗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淞沪会战
15.
刘少奇的宪法草案报告中指出:“我们采取这种制度,是同我们国家根本性质联系的。中国人民就是要采用这样的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里的制度是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3.选择题(共4题)

16.

在我国民俗中,婴儿有“诞生礼”,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洗三”仪式,就是在婴儿出生的第三天为其洗身,这是婴儿受到的第一次洗礼,请将下列流程图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不超过100个字),并说明“小葱轻打”和“象征性锁手足”在这个民俗中的含义。

17.他弟弟在体育测验中表现不错。

His brother{#blank#}1{#/blank#} {#blank#}2{#/blank#} {#blank#}3{#/blank#} {#blank#}4{#/blank#}in the PE test.

1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快慢,说法错误的是(   )  
19.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快慢,说法错误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