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渭南市咸林中学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69843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三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四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三、四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民主制正常运作?雅典的民主又有什么缺陷?
2.
下列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欧美四大国的历史文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宪法所授与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两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应依照手续选举之。”
材料二  “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材料四宪法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帝国国会按普遍、平等的选举法选举产生。”
请回答:
(1)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四国的政治文献,按照顺序写出四国的政治文献的名称。
(2)以上材料反映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哪两种基本类型?并指出建立代议制的不同方式。
(3)从国家元首产生方式看,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不同?对于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材料三和材料四的规定有什么不同?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资本主义代议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单选题(共18题)

3.
下表是一组关于雅典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材料:

据此可知雅典民主
A.体现了广泛代表性的特点
B.调动了公民的参政热情
C.明显具有原始民主的特征
D.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
4.
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此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A.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C.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5.
下图是《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
A.严厉惩罚报复侵权行为
B.利用同态复仇打击侵权行为
C.维护私权鼓励正当防卫
D.运用习惯旧俗保护私有财产
6.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一书中写道:“真正的法律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和永恒的。力图变更这一做法是一种恶,试图废止其中一部分的做法也是不能容许的,而要想完全废除它的做法则是不可能的。”他认为的“真正的法律”应是
A.习惯法
B.自然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7.
史家认为,1871年的德国宪法,“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宪法”。主要是由于该宪法
A.不是由资产阶级制定的
B.没有反映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要求
C.没有顺应资本主义潮流
D.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国主义的色彩
8.
1649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辩护道:“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我绝不会背叛我的出身,绝不回答一个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查理一世所说“非法的新权威”指的是
A.总统
B.首相
C.议会
D.法院
9.
在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而反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针对双方矛盾,美国1787年宪法的协调结果是
A.国会参众两院议员产生办法不同B.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
C.建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D.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权
10.
19世纪中期,法国几乎所有的阶层都经历了怀旧与恐惧的相互交织心态,贵族对恐怖时期的恐惧,激进派对滥用自由的恐惧,农民对回到封建统治的恐惧,以前的官员向往国家过去的伟大,资产阶级年轻一代怀念年轻人掌权的时期,下层阶级怀念曾给他们带来某种家长制保护的旧制度。这说明法国当时
A.仍是典型的欧洲封建农业国
B.还没有结束“恐怖”统治秩序
C.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巩固
D.已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11.
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这场革命运动
①动摇了北洋军阀统治
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④打击帝国义侵略势力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孙中山的权力
B.获得更多列强支持
C.保障宪法更好实施
D.维护革命胜利果实
13.
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军事的落后
B.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
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14.
(题文)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15.
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16.
《全球通史》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它)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包括
①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7.
《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错失了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导致错失第一次重大机遇的政策因素是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八股取士
D.盐铁官营
18.
伏尔泰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某种制度“一个受人尊敬且富裕的君主,有无限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伏尔泰描述的是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B.法国的君主制
C.德国的二元君主制
D.美国的共和制
19.
黄仁宇说道:“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国人
A.对“国门洞开”感到非常不安
B.“天朝上国”的思想依然浓厚
C.接受了不平等条约的苛刻待遇
D.出现了“师夷长技”的新思潮
20.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是基于辛亥革命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历史
D.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选择题(共1题)

21.如图所示,中心为北极点,外围大圈为赤道,左侧0°为经度。如果图中OB两侧日期不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