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2题)
1.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
② |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
③ |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
④ |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
A.②③④① | B.②④③① |
C.③②①④ | D.④②①③ |
2.
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如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
3.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主张:“操兵之道,不独执旗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 可见戚继光更强调士兵的()
A.队形操练 | B.武艺训练 |
C.阵法演练 | D.习惯养成 |
4.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
5.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
6.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
7.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
8.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 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
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 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
9.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
D.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
10.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
11.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
C.削弱六部的权限 |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