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社会转型是经济形态、政治结构、思想意识等领域的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材料二 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清代李象琨《棣怀堂随笔》中说:“吾郡之士半商人。”明代士商还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于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其中就有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如澹漪子编的《士商要览》和程春宇编的《士商类要》等.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
(2)依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士商相混”现象的表现。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出现所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的雇值制度。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使宋代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以至于有人认为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材料二 明清时期,士人从商是很普遍的现象,清代李象琨《棣怀堂随笔》中说:“吾郡之士半商人。”明代士商还在总结行商经验的基础上编纂了一系列对于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其中就有专为士商编写并以“士商”一词命名的,如澹漪子编的《士商要览》和程春宇编的《士商类要》等.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商人们把培养后代入仕作为从商的最终目的,捐输买官成为他们跻身于士群体的主要途径。这类“绅商’群体,逐渐取代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在晚清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最终导致了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
——摘编自傅志明《儒商的内涵与外延辨析>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并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代“商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因素。(2)依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士商相混”现象的表现。并依据所学知识简析其出现所带来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3.单选题- (共21题)
3.
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A.完成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 |
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
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
4.
"下表为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的统计情况表,表中反映的现象


A.导致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开始出现逆差 |
B.刺激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
C.是中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的必然结果 |
D.表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仍无变化 |
5.
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A. 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 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 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 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A. 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B. 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C. 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D. 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6.
著名的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B.中法战争 |
C.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7.
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到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
B.城市人口的缩减 |
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
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
8.
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
B.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
9.
北宋中前期,皖北地区人口维持在五十万户左右,沿汴河两岸兴起了六孜、庸桥、灵壁等商业大镇。金代时,汴河逐渐湮废,皖北地区的经济逐渐衰落,人口和北宋相比下降了近64%。元朝时撤并了归德府所辖的临涣、符离等八个人口不满千户的县。这说明
A.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 |
B.交通是影响皖北商业的最主要因素 |
C.民族政权轻视农业发展 |
D.皖北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降 |
10.
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出产“濮绸”闻明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己由农业转移到蚕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
A.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
C.重农抑商政策己有所松弛 |
D.己经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 |
11.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
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
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
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 |
12.
李鸿章在对《开平矿务局招商简章》的批示中指出:在用人上,“各厂司事人等,应于商股内选充,不得引用私人”;在财务上,“煤铁钱银出入,即派司事随时登注流水簿,每月一结,每年总结。”这一批示表明洋务运动
A.生产经营不计较成本 |
B.开近代中国机器生产的先河 |
C.通过官商合股兴办军事工业 |
D.采用近代方式管理企业 |
13.
下列选项,对表格的正确解读是


A.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
B.洋货所占比重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
C.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
D.洋货所占比重下降与群众性的抵制洋货、倡用国货运动有关 |
14.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使中国逐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A.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偶然性 |
B.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
C.洋务官员思想观念的落后性 |
D.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
15.
1919年,中国对欧洲国家商品进口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868年的33.4℅下降到11℅.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当时资本输出成为主流 |
B.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 |
C.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
D.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
16.
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咸丰六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同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奕诉与文祥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意在强调条约的签订
A.导致外国势力发展到北京 |
B.开启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
C.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
D.激起了清政府的自强运动 |
17.
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芒和中庸柔和之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营造纯真温馨的氛围 | B.注重写意甚于写实 |
C.表达文人政治追求 | D.体现鲜明的儒道思想 |
18.
梁启超说:“世之所谓温和改革者,宜莫如李、张矣……然则再假以十五年,使如李、张者……亦不过多得此等学堂洋操数个而已。一旦有事,则亦不过如甲午之役,望风而溃,于国之亡,能稍有救乎?既不能救亡,则与不改革何以异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梁启超全盘否定了李、张的改革 |
B.学习洋操量少力弱导致改革失败 |
C.革新制度才能改变中国全貌 |
D.评价改革成败标准是战争的胜负 |
19.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
A.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
B.假托先贤外衣,铲除封建统治基础 |
C.抨击顽固势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 |
D.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 |
20.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A.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 |
B.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 |
C.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运动 |
D.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 |
21.
严复在《天演论》中指出:“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年年岁岁,偏有留遗,未知始自何年,更不知止于何代。”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说明“物竞天择”是生物进化的必然 |
B.进一步宣传赫胥黎进化论思想 |
C.用生物进化理论来阐释人类社会发展 |
D.唤醒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意识 |
22.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B.新文化运动有历史必要性 |
C.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