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普通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69815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20/1/11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祖国统一是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乱则声讨,治则抚绥……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

——摘编自《清圣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的治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他在位期间“万不得已而用兵”的表现。
材料二  1924年,孙中山指出:“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是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2)指出材料二中孙中山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  “一国两制”构想发展大事记
1979年1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1981年9月
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
1982年1月
邓小平会见海外朋友时首先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1982年9月
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表示,中国将运用“一国两制”办法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1983年6月
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对大陆和台湾如何实行“一国两制”政策作了较详细的阐述,通称“邓六条”。
1984年5月
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
 

——整编自必修一、选修四教材

(3)根据上表及所学知识,分析“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并概括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历史意义。

2.单选题(共2题)

2.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3.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作者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A.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
B.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产生离心力
C.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D.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