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8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立义国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场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材料一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8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立义国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摘编自韦建新《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晌》
材料二 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对日本侵略者的胜利。在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的代价,迎来了近代以来对外族入侵势力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告别了孙中山先生曾喟叹的“一盘散沙五裂”的状态,重新在战争中凝聚成一个整体,无论民族、不分地域、各个阶级,全员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可以说,抗战的胜利,也是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真正起点。但抗战胜利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放眼世界场域,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本,使其无法“北进”攻打苏联或“南进”大平洋群岛,在同盟国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摘编自《抗战:中国胜利的世界意义(二战中的中国贡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不同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场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9题)
3.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帝制 |
B.确立了共和政体 |
C.实现了民族独立 |
D.增强了民族意识 |
4.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革命主要领导人中,有的准备功成身退,有的转移实业,有的醉心于议会政治。这说明他们
①认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②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已经改变
③未看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④未认清中外反动派的本质
①认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②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已经改变
③未看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④未认清中外反动派的本质
A.②④ |
B.③④ |
C.①③ |
D.①② |
6.
20世纪初,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的某外国公使说:现任的山东巡抚人很好,不像他的前任府台,老是同我们作对;从此任接手以后,我们的铁路已经扩长了好几百里,还肯把潍县城外一块地方借给我们的军队做操场。这段谈论的背景最可能是
A.《南京条约》签订后 |
B.《北京条约》签订后 |
C.《马关条约》签订后 |
D.《辛丑条约》签订后 |
7.
(题文)一位教师教授中国近代史时要求学生为如图的漫画写一句主题词。下列分别为四位同学的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A.甲:洋人的朝廷 |
B.乙:傀儡政府 |
C.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丁:相互提携共同发展 |
8.
近代史上,有一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是
A.1921年上海 |
B.1935年遵义 |
C.1945年延安 |
D.1949年北平 |
13.
某年某月某日,国民政府宣布:“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不得已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该声明发表于( )
A.西安事变后 | B.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
C.八一三事变后 | D.南京大屠杀后 |
16.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写这首诗的背景是(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 B.平津战役取得胜利 |
C.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17.
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辽沈战役 |
B.平津战役 |
C.渡江战役 |
D.淮海战役 |
20.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
3.选择题- (共6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5